從高等學院畢業踏入職場,到退休前的漫長職業生涯中,你是否曾想過要蛻變成怎樣的專業人士?讓同事與同儕刮目相看,發出「士別三日,刮目相待」的讚嘆?
基於多年的工作觀察,我發現那些在專業素養上突飛猛進的成年學習者,都明顯受惠於Pygmalion Effect「比馬龍效應」。
✅什麼是「比馬龍效應」?
這個效應的名稱源自古希臘神話:雕刻家Pygmalion(比馬龍)深愛自己雕刻出來的女性雕像,最終感動愛神Venus(維納斯),讓這尊雕像化為真實而美麗的女子。此寓言象徵「真誠的期望能創造奇蹟」。
在心理學領域的Pygmalion Effect「比馬龍效應」,也稱為Rosenthal Effect「羅森塔爾效應」。由心理學家Robert Rosenthal(羅伯特・羅森塔爾)與Lenore Jacobson(萊諾爾・雅各森)於1968年著名的研究Pygmalion in the Classroom《教室裡的比馬龍》中提出。他們在實驗中告知教師:某些學生(實為隨機選出)將在未來展現顯著進步。結果證實,這些學生確實表現出更大的學習提升,驗證「(教師的)期望會影響(學生的)表現」這一重要發現。
儘管該實驗在後續幾十年間遭遇方法論的質疑,但「期望會影響結果」這一核心觀點,已被後續來自教育、企業管理、甚至臨床心理領域的大量研究所支持。
比馬龍效應提醒我們:當一個人被賦予正面的期待時,這種期待會潛移默化地透過互動方式、語氣、回饋強度等行為,影響他實際的行動與成果,最終實現那個原先的期待,成為所謂的self-fulfilling prophecy「自我實現的預言」。
✅如何在英語學習中運用這個效應?
在我所教授英文實體與線上課程中,我深刻體會到,對於忙碌的上班族來說,若學員真心相信英文能力是職涯晉升的關鍵,就會傾盡全力學好所購買的課程內容,並因此取得非常顯著進步。這正是self-fulfilling prophecy「自我實現的預言」力量所在:信念驅動學員付出更多努力,最終實現預期的成果。
✅給職場工作者的啟示
Pygmalion Effect「比馬龍效應」或self-fulfilling prophecy「自我實現的預言」提醒我們一個強大的真理:期望具有改變現實的力量。無論你是領導者、教師,或是正在自我提升的職場人士,都應該善用這個效應:
👍對自己:設定高標準的期望,相信自己能夠達成專業目標。懷著「蛻變成更好版本的自己」這樣的期望時,我就更可能創造出職場奇蹟。
💯對他人:給予正面期待,幫助團隊成員發揮潜能
✅總結
作為一位老師、主管、父母,甚至朋友,我們能否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他人?能否真誠相信他人可以更好?這不只是智慧的展現,更是一份身處權威或影響力位置者應盡的社會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