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晚上排隊等洗澡時,大魚對我說:
「媽咪,我們學生班群這幾天有個同學登入我的帳號亂留言喔,留言說『我喜歡喜歡誰』。」
她接著說:「我今天有在班上大聲說:『班群亂登入我帳號亂留言的人,不要再做了喔!』」
我一邊聽,一邊放下手邊的事,問她:「妳知道是誰嗎?帳號不是有密碼嗎?」
她說:「知道,那位同學還笑笑地承認。他應該是看了我上次校隊報名單上的身分證字號……所以知道的。」
我當下其實有點震驚。
一個六年級的孩子,會被偷看資料、盜用帳號,然後開玩笑似地散播情感留言。
是無心,還是玩笑?
對小學生來說或許模糊,但對大魚來說,這是一個重要的界線。
大魚洗完澡後沒多久,把手機遞給我說:「媽咪,您看,他又登入我的帳號亂留言了。」
我當下沒多說話,接過手機,迅速留言:
「我是大魚的媽咪,盜用大魚帳號的同學,馬上登出,不可再盜用她的帳號登入及留言。再有下次,我會立刻向老師檢舉。」
我想讓對方知道,大魚不是一個人。
她身後有媽媽。
有人在乎她的邊界,也有人願意站出來。
隔天下午,老師傳來訊息:
「有帶那位同學和大魚去學務處,生教組長後續會給予適當處罰;也有打電話給同學的媽媽說明情況;會再叮嚀學生注意網路禮節與資安問題。」
晚上我把老師的訊息拿給大魚看。
她說:
「今天一到學校,有幾個同學對我說:『昨天留言的是你媽媽嗎?』
我回答:『是我媽咪,沒錯。』
同學們說:『你媽咪好帥喔!』
說著說著,老師聽到了,就把我們叫去了解情況。」
⸻
我看著她,心裡是踏實的。
不是因為同學說我帥,而是因為她知道——當她遭遇不尊重時,她不是孤單的。
我們都在學:
孩子學著守住界線,表達不舒服;
大人學著適時出手,溫和又堅定。
不是每次都需要大聲說話,
但每一次,孩子都需要知道:
她的感受是重要的,
她的尊嚴是值得保護的。
而我,也正在學習,當一個這樣的媽媽。
——予晴 · 心理日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