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War Of Art》
嗨,今天想和大家分享,我在創作過程中啟發甚深的一本書《The War Of Art》。
我先從作者史蒂文·普萊斯菲爾德(Steven Pressfield)的生平做個簡單介紹:
Pressfield並非一出道就成功。他曾當過連接車司機、教師、做過廣告文案、農場工人,直到52歲才出版第一部小說《The Legend of Bagger Vance》。
他在《The War of Art》中坦承,自己曾拖延多年、生活困苦,甚至「花了17年才將一部小說完成」。這段真實人生歷程正是他書中思想的來源。
他認為創作者在追求成功路上所面臨的最大敵人是來自內心的「抗拒」。
每一位希望提升自我或置身創作的人,都會遭遇一股無形的內在阻力,這種力量會導致我們拖延、分心、畏懼挑戰,使我們無法完成有意義的工作。
許多知名創作者(如知名播客主持人Rich Roll等)都將《The War of Art》奉為必讀經典,認為這本書深刻點出了創作者共同面對的難題並提供了解決之道。
作者奮鬥歷程
Steven Pressfield出生於1943年,自杜克大學畢業後便加入美國海軍陸戰隊服役。退伍後,他進入一家廣告公司擔任文案寫手。那段期間,他的老闆出版了一本暢銷書,這讓他心中種下了想成為作家的念頭。
於是他毅然辭去工作,投身全職寫作。兩年的心血投入於第一本小說上,卻在接近完稿之際陷入一種難以言喻的恐慌。作品沒能完成,積蓄耗盡,婚姻破裂,時間與青春也一併賠進去。
隨後的八年間,他從美國東岸流浪到西岸,總共搬了十三次,為了生計嘗試過各種工作。他曾駕駛大卡車、在果園中採收水果、甚至在精神病院擔任基層人員。為了生存,他無所不做。
第一次寫作失敗後,他整整花了六年時間,才鼓起勇氣重新拾起打字機,再度全職創作。他花了一年半時間完成第二本小說,但這次依然無人問津。那段時日,他曾寄居在一間沒有水電、沒有窗戶的小屋裡,每月租金僅15美元,幾近與世隔絕。
後來又工作了三年,接著花了兩年半寫出第三本小說,卻依舊找不到任何出版社願意接手。絕望之中,他曾動過輕生的念頭,最終卻因房內找不到足以支撐繩索的鉤子而作罷。
37歲時,他搬到洛杉磯,開始一邊工作一邊寫劇本。五年間,他寫了九部劇本,卻無一被採用。直到42歲,他參與編劇的電影《King Kong Lives》終於上映。女主角正是剛演出《魔鬼終結者》中Sarah Connor的Linda Hamilton。正當他以為苦盡甘來之際,這部作品卻票房慘澹,評價非常不理想,在IMDb上的評分僅有3.9。
雖然這讓他相當挫折,但並未就此放棄。畢竟,他已為夢想放棄了所謂穩定生活中能擁有的一切,怎能輕言退縮?於是,他繼續努力寫作,接下來的十年,他與各大編劇公司合作,持續創作劇本,不曾停筆。
識別內在敵人:認清何時是內在阻力在作祟。

Pressfield認為,這些都不是偶然,而是我們的內在防衛機制在作祟——當我們接近那些對我們靈魂來說真正重要的事時,這種抵抗感會最強烈,合理化自己為什麼「不去做」。
「抗拒」在日常的各種表現形式:我們往往一坐下準備寫作或工作,大腦就開始找藉口──「今天沒有靈感,改天再寫」、「不如先處理一下瑣事」等等。這些看似合理的理由其實都是「抗拒」在作祟。它可以化身為各種分心事務,例如刷社群媒體、打遊戲、追劇,甚至讓你突然興致勃勃去做家務,只為拖延正事。有時「抗拒」還會引發生理或心理症狀,如焦慮、憂鬱、注意力缺失,讓你誤以為自己狀態不佳而推遲計劃。「抗拒」非常狡猾且陰險,它來無影去無蹤,而且終生相伴,永遠不會停止對你的干擾。
抗拒的能量出自於恐懼,背後的燃料是我們內心的恐懼。越是對某件事懷有強烈的畏懼或不安,往往代表那件事對你越重要,同時也意味著抗拒會越強烈地阻止你去實踐。因此,恐懼其實可以成為指南針:正因為你害怕做某事,例如發表作品、追求夢想,才更顯示了這件事對你的意義之大。
Pressfield 認為,當你試圖完成靈魂深處真正想做的事時,「痛苦」並不是錯誤的訊號,而是成長與轉化的徵兆。
“Resistance will tell you anything to keep you from doing your work. It will perjure, it will fabricate; it will seduce you. It will assume any form, if that's what it takes to deceive you. It will lie to you. Resistance is always lying and always full of shit.”
抗拒會無所不用其極地阻止你去完成你的創作。它會說謊、捏造、誘惑你。為了欺騙你,它能化身任何模樣。它總是在撒謊,永遠胡說八道。
他指出,許多創作者所經歷的焦慮、抑鬱與無力感,其實並非來自創作的難度,而是來自逃避創作本身。
“What′s hard is sitting down to write. What keeps us from sitting down is Resistance.”
真正難的,是讓自己靜下心來開始寫。而那股讓我們無法坐下的力量,叫做抗拒。
❝每個人最難以應付的敵人,其實就是自己❞
無論是創作、運動、轉換工作,還是學習新技能,只要下定決心開始實行,內心多少都會產生抗拒——那就是阻止你前進的「抗拒」在作祟。
畢竟人習慣安於現狀,面對未知,難免會感到不安。但當你踏出那一步、勇敢嘗試時,你就開始成長了。
你突破了一成不變的生活,勇敢地讓自己接觸更多原以為不可能的事物。
「可能性」是一股最容易被低估的力量,因為人的潛能唯有透過不斷嘗試才能被激發。
如果一開始就畫地自限,我們就沒有機會探索自己潛藏的力量。
紀律勝於激情:強調建立日常創作習慣,以紀律取代靈感等待。

Pressfield把創作當作一場戰爭——你與內在的恐懼、完美主義、拖延正面交鋒。他主張:「創作者要像戰士一樣,有承受痛苦與挫折的意志。」
他甚至借用宗教與軍事隱喻,如:「召喚」、「服役」、「獻祭」,說明創作並非娛樂或逃避現實,而是對生命更深層的責任感與服從。
對付抗拒最有效的瞬間戰術就是立即開始行動。只要開始做正事,哪怕起步微不足道,抗拒帶來的雜音和干擾就會大幅減弱。這一點看似簡單,卻得到科學和實踐的支持。例如,「物件不動則慣性不動」的道理在人心理上也適用:一旦你跨過心理阻礙開始行動,後續動力就會自然而來。Pressfield自身的故事,印證「Just do it!」的神奇效果:當他鼓起勇氣重拾打字機隨便寫了兩小時後,原本瘋狂糾纏他的焦慮感竟消散無蹤,人也恢復了平靜和鬥志。
無論對任何創作或目標有多恐懼或拖延,先從5分鐘、50字這樣的小目標開始,直接開工是擊退抗拒的第一步。
❝Just Do It 不只是一句廣告詞❞
還在慢跑的那段時間,每次出門前,我總要查查空氣品質指數,看看 PM2.5 是不是太高,適不適合跑步。
有時還會多查幾項:會不會下雨?濕度多少?氣溫幾度?
說穿了,這些都只是拖延的藉口,是給自己不行動的台階下。
剛開始創作的時候也是一樣,總習慣先找理由,卻遲遲不動筆。
直到真正靜下來開始寫,那些原本糾結的雜念,竟然就這樣消失了。這種轉變真的令人難以置信。
專業者心態:把創作當成職責,不讓情緒左右工作流程。
Pressfield 在續作《Turning Pro》中也提到,從「業餘者」蛻變為「專業者」的過程中,是一場讓人遍體鱗傷的內在革命。
“The amateur believes he must first overcome his fear; then he can do his work. The professional knows that fear can never be overcome.”
業餘者總以為得先戰勝恐懼,才有辦法開始創作;但專業者知道,恐懼永遠不會消失。
將自己定位為「專業人士」(Professional),是對抗內在抗拒的一種關鍵轉折,也是一種象徵性的自我宣示。
「專業」不只是指職業身份,更代表一種自律、堅持與對自我承諾的實踐態度。
以下整理幾個實用的方法,幫助您從「業餘者」邁向真正的專業者之路。
- 紀律與持續:
專業人士會為自己制定規律的工作計畫,無論靈感是否湧現、情緒起伏如何,每天都會在固定時段投入創作,將寫作視為職責而非憑感覺行事。
相對地,業餘者往往依賴一時興致,難以長期堅持。
據說金庸在《明報》連載期間,每週僅需集中一晚,就能寫出近八千字,效率驚人。這份紀律與專注,也正是他成為文壇傳奇的重要原因。
- 接受恐懼:
專業人士從不期待恐懼會消失,他們選擇「帶著恐懼行動」。
他們深知恐懼與抗拒如影隨形,唯有開始行動,才能削弱它們的力量。
相對地,業餘者往往等著「有把握」的那一刻才願意開始,結果卻總在等待中裹足不前,遲遲未邁出第一步。
- 專注當下,不計較公平:
專業人士將創作視為責任而非期待回報的交易,他們不浪費時間怨嘆環境,也不寄望不切實際的機緣。
因為他深知,現實如戰場,抱怨從不會改變結果。
面對挫折,他選擇專注在自己能掌控的行動上,哪怕一步一跛,也堅持前行。
- 面對反饋:
專業人士虛心接受有意義的批評,持續改進;而對於惡意的攻擊或嘲諷,則看作成功路上的正常現象,不讓其動搖信念。
這種情緒管理能力使他不至因一時的負評而停滯不前。
- 自我經營:
創作者將自身當作一家公司來經營,這是一種相當實用的技巧。
創作者既是公司的產品開發者,也是CEO。
以CEO的視角審視創作,可以客觀地為作品定價、推廣,而不會因個人情感而縮手縮腳。
同時,失敗則被視為商業試驗的不成功,而非個人價值的否定。這種分身思維令創作者在心理上更具韌性,能長期專業地運營自己的創作事業。
- 靈感與助力:
當你將創作視為專業,並日復一日地耕耘,那位靈感的繆思女神(Muse),才會真正現身。
許多創作者相信,只要堅持不懈地走在正確的道路上,某個時刻,彷彿會有看不見的天使伸出援手,引你突破困境。
當然,這是一種象徵,但其背後的道理簡單而深刻:靈感偏愛那些有所準備的大腦。
唯有專業地持續投入,才能捕捉稍縱即逝的創意火花,獲得那些懶散與拖延者永遠錯過的時機與巧合——那種彷彿「如有神助」的瞬間。
- 恐懼作為指南:
對多數人而言,恐懼是一種負面情緒;但對專業創作者而言,它反而是一個清晰的指路明燈。
我們常對最重要的目標感到畏懼——怕失敗、怕不夠好、怕被否定。
但也正因如此,那往往才是我們內心真正渴望實現的事。
恐懼就像一把指南針,指向的方向,正是你應該前進的方向。
許多創意工作者也曾說過:
你最害怕去做的事,往往就是你最應該去做的事。
當你意識到自己對某件有意義的事情感到強烈不安,那不是退縮的理由,而是一種召喚。
認清它,然後勇敢地踏上那條充滿荊棘卻值得你費盡心思的路。
- 人生兩種苦的抉擇:
每個人都無法迴避痛苦,但可以選擇要承受哪一種。一種是當下努力的辛苦,另一種是未來後悔的苦澀。
這正是抗拒的本質升級版:它不只是情緒或惰性的拉扯,更關乎一個人怎麼規劃自己的人生。
若你選擇當下面對挑戰,也許會疲憊、焦躁,但這份苦會轉化為成長的根基。
相反地,若總是選擇逃避,雖然眼前輕鬆,最終痛苦將在歲月深處,以遺憾的形式回來找你。
抗拒,從來不只是妨礙你寫出一篇文章、畫完一張圖,而是讓你的人生從「可能」變成了「未竟」。
選擇面對,是一種對自己誠實的生存姿態。
❝人生如何演變,是自己選擇的❞

創作是一件很奇妙的事,它不只是拓展視野、增廣見聞,更讓我有機會遇見志同道合的朋友,也逐漸學會用更寬廣、更柔軟的視界看待這個世界。
說不會徬徨是騙人的。接下來還有一連串的工作等著我:剪接、錄旁白、製作 BGM……甚至光是製作分鏡圖,就得確保角色神韻一致,還要運用 prompt 呈現準確的場景與動作。一想到這些細節,確實讓人有些卻步。
但這些,都是「遺祀計畫」的一部分。只有親手完成,才算真正劃下一個人生階段的句點。
山不轉路轉。也許等到 AI 動畫製作技術更成熟,我能自學、或認識一起完成後製的夥伴。與其現在煩惱太多,不如先專注眼前每一步。
《遺忘師》將會陸續上傳,預計9月完結;《祀神家鎖》完成約六成,預計年底前完稿。
《回音計畫》已進入構思期,預計明年正式啟動。
📣 那你呢?你也曾與「抗拒」纏鬥過嗎?
你是否也曾想開始創作,卻總被「沒靈感」「太忙」「不夠好」這些理由卡住腳步?
你是否也經歷過那種「其實很想做,卻遲遲沒開始」的拉扯? 或是你現在,正面對人生中一個需要「Just do it」的關鍵時刻?
歡迎把這篇文章分享給你身邊每一位創作者,
讓我們一起誠實面對內心的恐懼,然後勇敢地踏出那一步。
💡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我們都在創作這條路上彼此陪伴。
🛠️ 與其等待靈感,不如現在就開始動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