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還記得解方程式的單元嗎?」
「這部分她很熟,她不會的是二次函數。」回答我的是怡君的爸爸,不是怡君本人。
那堂試教課他堅持要旁聽,我和怡君並肩坐在書桌前,聲音卻總是從後方傳來。
整堂課我提出的問題,沒有一題是她親口回答的。怡君有一頭黑長直髮,眼神微微放空,是那種看起來很乖巧、文科不錯的學生。
我終於忍不住說:「怡君爸爸,您可以讓她自己回答嗎?」
空氣頓時凝結。
他沉默了,但壓力依舊在場。接下來的課,她只敢點頭或搖頭。
上課後我發現,怡君確實是個很認真的孩子,筆記完整、作業準時,但總在靈活變化的題目上卡關。成績並不差,只是不如父母預期中的「進步神速」。
課後她的爸媽常會在樓下和我聊聊上課情況。他們從事傳統產業,是那種自律型的父母,會定期運動、進修、學電腦課程,不斷提升自己。
我猜,正是這樣對自我的高要求,也讓他們不自覺地把對自己的要求,變成孩子背上的重量。
我那時還不懂,有些父母會刻意把問題「發球」給老師,等老師一講完,他們再從旁補上一記殺球。
有一次,媽媽問我:「老師,妳的數學一直都很好嗎?」
我笑著回答:「其實沒有。我國二時老師翻我講義發現很多都沒寫,當場摔了我的書,罵我怎麼能當數學小老師。我氣到整本寫完,才發現原來數學還蠻有趣的。」
我想用自己的故事告訴怡君:不要太快放棄,有時轉念之間會看到新的風景。
沒想到,接著爸爸立刻補充:「妳看,老師沒有補習,靠自己找到方法。怡君,你也要加油啊!我們週末也上課,是為了給你做榜樣。」
她沒說話,只是低頭看著地板。
那瞬間我才意識到,這句「榜樣」,可能對她來說是壓力而不是鼓勵。
數學對怡君來說,真的不簡單。她英文很好,卻在數學上總是事倍功半。
她對人際關係很敏感,某天課後突然問我
「老師妳知道,每個班都有班級地位嗎?」
「什麼意思?」
「就算沒有排行榜,但有些人提議大家會聽,有些人說什麼就被略過。」
「是根據什麼排的?」
「很多啊,長相、成績、人緣、講話好不好笑,甚至爸媽開什麼車來接,也都會影響。」
我笑著說:「我都沒感覺耶。」
她淡淡地說:「那妳應該是最下面的。」我笑了,覺得這個小孩其實觀察得很細膩。
她跟哥哥的關係也很好,除了平時會一起吃飯、聊天,也會交流「生存心得」。
有次她說哥哥找她一起出錢買了感應燈。
「前陣子我哥半夜玩手機被爸抓到,手機被摔了。他就想到辦法裝個感應器,爸一上樓燈就會閃,我們房間就會知道。」
佩服他們很機靈的同時我問:「可是手機都摔壞了,還能玩什麼?」
她說:「我爸都是這樣,生氣就摔手機,過幾週又會幫我們換新的。有時候想換手機,我們還會故意惹他生氣。」
我聽完啞然而笑。
一棵小樹長歪了,是它自己的問題,還是光照的方向出了錯?
孩子學會的不一定是怎麼學習,而是怎麼生存。
這是他們在家庭裡摸索出來的方式。
說到底,怡君父母其實非常疼愛孩子,只是那份愛背後,藏著太多不安與焦慮。
幾年過去了,我跟怡君仍是社群上的朋友。現在的她是補習班英文老師,常常看到她和朋友、家人出遊的照片。
我替她開心。數學或許仍然不是她的強項,但在人際與家庭關係中,她早已找到自己的節奏與位置。
🔍 孩子不是不努力,而是有時候,他們正在努力活成大人希望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