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數位載具進入校園需統一管理的意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文長,慎入 No44 個人淺見,茶餘飯後閒來無事想想便是,不具分析或學術價值,內容不同意轉載 依據新聞稿內容,解讀數位載具進入校園需統一管理的意義 教育部的目的: 1.智慧型手機能促進學生學習 2.防止學生過度依賴 做法:公布「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學生攜帶行動載具到校管理原則」草案。 學生: 1.「收手機」議題,草案明訂國中小應由學校或各班集中保管,高中階段需經校內親師生民主程序討論後,以同一方式管理。 教育部:同意以下說法 1.智慧手機及平板電腦等行動載具已成為現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2.過度使用手機、沉迷於社群媒體和遊戲所帶來的手機、網路成癮問題,成為學校和家長共同關心的議題 3.如何平衡行動載具的使用以促進學習,同時防止過度依賴,已是一項重要挑戰。 https://udn.com/news/story/6885/8754285 文起 手機:現代人的「導盲」器具-在「忙」、「盲」、「茫」等社會年齡層現象之我見 一、前言 清晨,鬧鐘響起,第一個動作是伸手摸向床頭的手機,一是確認充電好沒,另一是有無錯失的訊息。交通工具上,無論男女老少,幾乎人手一機,低頭滑動著螢幕。餐桌旁、馬路邊、走路中、甚至廁所裡,手機如影隨形,成為現代人身體的延伸,也可以說是長出來一大塊「瘜肉」。然而,當我們將這個現象與1985年張艾嘉〈忙與盲〉專輯中「忙」、「盲」、「茫」的意象結合,30年前忙碌如此,有了數位工具之後,沒有減輕工作,所有人忙碌依舊。會發現手機不僅僅是資訊工具,更像是一根無形的「導盲杖」,在引領我們穿梭於資訊、社交、生活的迷宮。 本文不討論手機成癮、心理缺憾或移情作用,而是試圖從社會學、文化研究、媒體理論等角度,探討「人手一機」現象背後的深層意義。手機如何成為現代人的「導盲」器具?這種現象對我們的生活、認知、主體性產生了什麼影響?我們又該如何理解「忙」、「盲」、「茫」的循環? 以下「手機」一詞的定義是指「手機功能、APP應用、綜合使用」,不單純指「手機硬體」,而是手機軟硬體完整的包裝,只有年代,機型種類之區別,沒有使用APP能力的區別,若無特別說明,「手機」均指「軟硬綜合體」手機。 二、文獻回顧 2.1 導盲科技的演變 傳統意義上的「導盲」器具,最早是指導盲杖、導盲犬等輔助視障者行動的工具。隨著科技進步,智慧手機結合GPS、語音助理、感測器等功能,成為視障者日常生活的重要輔具。根據相關研究,智慧型手機的語音導航、物件辨識、即時通訊等功能,大幅提升了視障者的行動自由與社會參與度。 2.2 手機作為輔助工具的普及 手機之於現代人的生活,其輔助功能並不僅限於視障者。手機早已成為大多數人生活的「導航儀」:地圖導航、行事曆提醒、社交媒體、即時新聞、網路購物……手機「指導」我們「看見」了更多的世界,讓我們在資訊洪流中「看見大數據」提供的方向。 2.3 社會學與媒體理論的相關討論 社會學家Giddens(1991)提出「現代性與自我認同」概念,認為現代人在資訊爆炸、選擇多元的環境中,必須不斷建構與重塑自我。媒體理論家McLuhan在「媒介與訊息傳遞」中強調,科技媒介會深刻改變人類的知覺與社會結構。手機作為「延伸的自我」(extended self),不僅改變了我們獲取資訊的方式,也重塑了我們的生活節奏與人際互動。 三、理論分析 3.1 手機的「導盲」功能隱喻 3.1.1 資訊導航 手機功能最直觀的「導盲」功能,是為我們在資訊世界與現實生活中導航。無論是Google地圖帶我們找到陌生的地址(當然,也有更意外的旅程),還是搜尋引擎解答我們的疑惑,手機都像是一個隨身的「智慧嚮導」。在這個意義上,手機確實讓我們「看得更遠,也走得更遠」,彌補了個體知識與經驗的不足。 3.1.2 行為導航 更深層的,是手機APP對我們行為的「導航」。行事曆提醒我們重要的會議、生日、結婚紀念日、初次見面的日子,及待辦事項;社交媒體推送最新的動態與話題;各種App設計精巧的推播通知,時刻牽引著我們的注意力與行動。手機不僅幫助我們記憶,更在無形中「指揮、指導、指示」我們的生活節奏。 3.1.3 心理導航 手機還承擔著心理上的「導盲」角色。當我們感到孤單、焦慮、不安時,手機成為「智慧導師」「心靈雞湯」為情感挫折找出口的器具,刷刷短影片、看看朋友的限時動態、和家人遠距視訊聊天。手機提供了「即時慰藉」,在茫然無措時,找到一點心理的依靠。 3.2 「導盲」、「導忙」、「導茫」的社會意義 3.2.1 「導盲」:資訊過濾與決策依賴 ,手機各種APP功能為我們過濾資訊、提供生活便利性的建議,現在的AI技術更減少了不確定性與焦慮感,想的到與想不到的都可以請AI幫忙。然而,過度依賴手機APP,也可能失去獨立判斷的能力。就像導盲杖一樣,手機「找到與看見」的同時,也可能讓我們忽略了自身的感知與經驗。長此以往,是否會變得「盲目」地相信手機,失去對世界的主動探索? 3.2.2 「導忙」:碎片化與永遠在線 手機導致生活的「碎片化」與「多任務」:一邊走路一邊回訊息,一邊吃飯一邊看影片,一邊親子陪伴一邊各自看手機,一邊開會一邊滑社群。這種「永遠在線」的狀態,感覺自己很忙,卻常常忙得沒有頭緒。正如張艾嘉歌詞所言:「忙是為了自己的理想,還是為了不讓別人失望?」我們到底在忙什麼?手機是否讓我們陷入一種「自動導航」的忙碌循環? 3.2.3 「導茫」:資訊過載與方向迷失 資訊爆炸(真偽難辨)的時代,手機讓我們接觸到前所未有的知識與觀點,但也帶來了選擇困難與決策焦慮。每天早上醒來,成千上萬的訊息、新聞、推播等著我們「消化」。一天的開始,就真的「看見」了更多,還是反而更「茫然」?正如歌詞:「盲的已經沒有主張,盲的已經失去方向。」 3.3 所有年齡層「人手一機」的現象觀察 3.3.1 手機普及的社會心理基礎 手機之所以能夠普及到所有年齡層,除了科技進步、價格降低等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它滿足了人類基本的心理需求:安全感、歸屬感、即時回饋。手機讓我們隨時隨地與親友保持聯繫,獲得社群的認同與支持。在這個意義上,手機成為現代人的「心理安全毯」「取暖的同溫層」「理念唯一性的電視機」。 3.3.2 年齡層差異與共通性 青少年用手機追逐潮流、建立人際關係;中壯年用手機處理工作、管理家庭;老年人則用手機聯絡子女、參與社群。雖然使用情境不同,但「人手一機」已成為跨世代的共同現象。手機不再只是「年輕人的玩具」,而是全體社會成員的必需品。 四、實證與現象描述 4.1 日常場景中的手機「導盲」功能 4.1.1 晨起 清晨醒來,許多人第一個動作就是檢查手機,有沒有未讀訊息?今天的天氣如何?有什麼重要通知?手機成為「睜開眼睛」的第一個「視窗」,引導著慣用者進入新的一天。 4.1.2 行路中 走在街頭,無論是學生、上班族還是長者,幾乎都在低頭滑手機。有人用手機導航找路,有人用手機聽音樂、看影片,有人則是在社群媒體上與朋友互動。手機成為「看見世界」的主要工具,也讓我們對周遭的感知變得模糊。 4.1.3 用餐時 餐桌上,手機不離手。有人拍照打卡、有人邊吃邊追劇、有人用手機查詢食材或菜單。手機讓我們的用餐體驗變得豐富多元,但也讓「共餐」變成「各自滑手機」的孤獨時刻,尤其親子共餐時,更要注意疏離的親子關係也有可能來自手機的「各取所需」。 4.1.4 交通移動 捷運、高鐵、公車、計程車上,手機是打發時間的最佳利器。閱讀電子書、玩遊戲、瀏覽新聞、寫文章、瀏覽社群訊息,使我們在「移動」中不無聊,卻也忽略了身邊的風景與人群。 4.2 觀察與訪談:不同年齡層的手機依賴 4.2.1 青少年 對青少年来說,手機是社交、娛樂、學習的多功能平台。根據調查(台灣通訊傳播委員會,2023),超過九成的國高中生擁有智慧型手機,每天平均使用時間超過五小時。手機成為他們建構自我認同、參與同儕互動的重要工具。 4.2.2 上班族 對上班族而言,手機是工作與生活的「連接器」。無論是收發郵件、參加線上會議(尤其疫情期間與後疫情時代),管理行事曆、處理家庭事務,手機讓他們隨時隨地保持「效率」。但也因此,工作與生活的界線變得模糊,壓力與焦慮感增加,哈,這篇心得也是在高鐵上完成的。 4.2.3 老年人 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學會使用智慧型手機,透過LINE、IG、臉書等通訊軟體與家人聯絡,參加社群活動、追劇、看新聞。手機減少了孤獨感,增加社會參與,變化太快的功能,也會因操作困難或資訊過載而感到挫折,然而現在許多餐廳、停車場都使用無現金管理系統,不會使用手機功能或綁定信用(悠遊)卡,金融系統的長者,將無法出門,也吃不了飯。 4.3 與視障者輔具的對照 對視障者而言,手機是「看見世界」的輔助工具。語音導航、物件辨識、即時翻譯等功能,讓他們能夠更自主地行動。對「健視者」來說,手機則成為「心理導盲」的器具。 五、討論 5.1 手機導致的「行動自動導航」與「自主性流失」 手機的普及,生活變得更加便利、高效,但也帶來了「自動導航」的風險。當習慣讓手機為我們做決定、安排行程、過濾資訊時,是否也在無形中放棄了自主性?是否還能夠獨立思考、主動探索,而不被手機「牽著走」? 5.2 「忙」、「盲」、「茫」的循環與現代性的焦慮 張艾嘉的歌詞深刻描繪了現代人的「忙」、「盲」、「茫」,終究在資訊洪流中迷失方向,如何兼顧便利性與安全感,又能去除焦慮與無力感,正是現代人的集體困境。 5.3 手機作為現代社會「集體導盲」現象的理論意涵 手機不僅改變了個體的行為,更重塑了整個社會的運作模式。資訊的即時流通、社交網絡的擴張、生活節奏的加快,成為「永遠在線」的一代。手機作為「集體導盲」器具,在看似自由的選擇中,實則被演算法、推播、社群壓力所牽引。這種現象,值得我們深思。 六、結論與建議 6.1 結論 手機是現代人心理與行為的「導盲」器具。可以導航、過濾資訊、提供安全感,卻也陷入「忙」、「盲」、「茫」的循環。手機帶來自主性流失、焦慮感增加,已成無救藥的現象。 6.2 建議 1.提升數位素養:學會主動選擇與管理手機使用,避免被推播與演算法牽著走。 2.重視自主性:在依賴手機的同時,保留獨立思考與主動探索的能力。 3.平衡科技與生活:適時放下手機,回歸真實世界的人際互動與感知經驗。 4 關注弱勢族群:持續推動手機輔助功能的普及與優化,讓視障者、老年人等弱勢群體也能受益於科技進步。 七、附錄:歌詞文本分析與社會現象對照 張艾嘉〈忙與盲〉歌詞中,「忙」與「盲」的交織,正是現代人手機生活的縮影。歌詞寫道: > 許多的電話在響 許多的事要備忘 > 許多的門與抽屜 開了又關 關了又開如此的慌張 > 我來來往往 我匆匆忙忙 從一個方向到另一個方向 這些意象,與我們每天被手機推播、提醒、通知所包圍的狀態如出一轍。手機讓我們「來來往往」、「匆匆忙忙」,卻也讓我們「盲的已經沒有主張,盲的已經失去方向」。這種「導盲」現象,不僅是技術層面的問題,更是社會、文化、心理的綜合體現。 # 參考文獻 1. Giddens, A. (1991). 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 McLuhan, M. (1964). 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s of Man. McGraw-Hill. 3. Chen, X., et al. (2016). Smartphone-based assistive technology for visually impaired people. Sensors, 16(11), 1959. 4. 台灣通訊傳播委員會(2023)。《青少年手機使用行為調查報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大虫哥的沙龍
2會員
108內容數
關懷小角落點亮大世界 做有溫度的自己更溫暖的他人
大虫哥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7/02
【兄弟姊妹聚會報到】(加起來快400歲,但笑得像14歲) 沒有頭銜,沒有KPI,也沒有名片上的銜接詞。 這場相聚,我們不談職位,不聊績效, 只剩下最簡單的[交情]。 七人聚在一張桌,點了[韻藏中餐廳]幾道經典招牌菜[每道都好吃,非常經典],有吃[人生的苦,但不吃食物的苦],有[上來就吃,沒有忌諱
2025/07/02
【兄弟姊妹聚會報到】(加起來快400歲,但笑得像14歲) 沒有頭銜,沒有KPI,也沒有名片上的銜接詞。 這場相聚,我們不談職位,不聊績效, 只剩下最簡單的[交情]。 七人聚在一張桌,點了[韻藏中餐廳]幾道經典招牌菜[每道都好吃,非常經典],有吃[人生的苦,但不吃食物的苦],有[上來就吃,沒有忌諱
2025/07/02
雲裡的石獅子:守護、想像與生活的啟示 傍晚時分,雨勢稍歇,走出門,享受一場輕快的健走。抬頭望向天空,一朵雲的輪廓映入眼簾,酷似廟前那尊威武的石獅子。那一刻,浮現出童年時住過三合院,門前也有一對石獅子,它們不僅是建築的裝飾,更是象徵守護的存在。 廟宇前常見石獅佇立,其職責守護神明、守護土地,也守護著
2025/07/02
雲裡的石獅子:守護、想像與生活的啟示 傍晚時分,雨勢稍歇,走出門,享受一場輕快的健走。抬頭望向天空,一朵雲的輪廓映入眼簾,酷似廟前那尊威武的石獅子。那一刻,浮現出童年時住過三合院,門前也有一對石獅子,它們不僅是建築的裝飾,更是象徵守護的存在。 廟宇前常見石獅佇立,其職責守護神明、守護土地,也守護著
2025/07/02
《最高深度學習法》十大核心觀念 #找書本,是找尋缺乏 #找咖啡,是轉苦為甘 No.45 親愛的孩子: 假日的你,都用什麼方式來釋放壓力呢?你選擇攀岩,那是需要專注與體能的活動;而我這副身體,恐怕無法參與如此高耗能的挑戰。於是,我選擇騎著機車前往書城,尋找心中那塊還缺少的拼圖。 週末中午,我獨自走進
2025/07/02
《最高深度學習法》十大核心觀念 #找書本,是找尋缺乏 #找咖啡,是轉苦為甘 No.45 親愛的孩子: 假日的你,都用什麼方式來釋放壓力呢?你選擇攀岩,那是需要專注與體能的活動;而我這副身體,恐怕無法參與如此高耗能的挑戰。於是,我選擇騎著機車前往書城,尋找心中那塊還缺少的拼圖。 週末中午,我獨自走進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AI助攻開學季 筆電神隊友,超值優惠享不停! 準備好迎接充滿活力的新學期了嗎?全國電子為你打造最完美的開學季!不論是想要一台效能強大的筆電,還是想為家中添購節能家電,現在就是最佳時機!全國電子開學季強檔來襲,多重好康等您拿!想換新筆電的學生朋友們有福了!8/12至8/25凡購買任一款筆電,就有
Thumbnail
AI助攻開學季 筆電神隊友,超值優惠享不停! 準備好迎接充滿活力的新學期了嗎?全國電子為你打造最完美的開學季!不論是想要一台效能強大的筆電,還是想為家中添購節能家電,現在就是最佳時機!全國電子開學季強檔來襲,多重好康等您拿!想換新筆電的學生朋友們有福了!8/12至8/25凡購買任一款筆電,就有
Thumbnail
#幫我找找我的手機 假日、放假盡量 #減少滑手機的時間,
Thumbnail
#幫我找找我的手機 假日、放假盡量 #減少滑手機的時間,
Thumbnail
當歐美高中開始禁用智慧型手機,改讓學生使用類似Nokia復古手機時,台灣國高中應該怎麼做? 英國知名的「伊頓公學」,學生包含眾多王室成員與超過20位英國首相的名校,近日決定,新生將不允許帶智慧型手機來學校。
Thumbnail
當歐美高中開始禁用智慧型手機,改讓學生使用類似Nokia復古手機時,台灣國高中應該怎麼做? 英國知名的「伊頓公學」,學生包含眾多王室成員與超過20位英國首相的名校,近日決定,新生將不允許帶智慧型手機來學校。
Thumbnail
在數字時代,手機已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然而,關於是否應該在圖書館、商店和公共交通等某些公共場所禁用手機的討論日益增多。本文提出了禁止手機使用的論點和未來可能的解決之道。
Thumbnail
在數字時代,手機已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然而,關於是否應該在圖書館、商店和公共交通等某些公共場所禁用手機的討論日益增多。本文提出了禁止手機使用的論點和未來可能的解決之道。
Thumbnail
科技應該是輔助教學的工具,而不是反客為主變成: 硬要科技融入教學,反而把有沒有使用科技放在首位,而不是教學內容。 😮‍💨更多的管理工作:平板及充電車誰來管理?設備組要管的東西包山包海已經很多,再多給其一堆平板及充電車可能也是「佛系管理」,若交由各科料召管理則因科召年年輪換,管理難以持續、
Thumbnail
科技應該是輔助教學的工具,而不是反客為主變成: 硬要科技融入教學,反而把有沒有使用科技放在首位,而不是教學內容。 😮‍💨更多的管理工作:平板及充電車誰來管理?設備組要管的東西包山包海已經很多,再多給其一堆平板及充電車可能也是「佛系管理」,若交由各科料召管理則因科召年年輪換,管理難以持續、
Thumbnail
數位「失憶」聽起來很嚇人,但我們已經不可能抵抗「數位化」。由於工具的改變,我逐漸習慣電子化,常常在需要簽名時(像是會議紀錄單),不好意思地跟對方說:「啊!方便借一支筆嗎?我身上只有 apple pencil。」
Thumbnail
數位「失憶」聽起來很嚇人,但我們已經不可能抵抗「數位化」。由於工具的改變,我逐漸習慣電子化,常常在需要簽名時(像是會議紀錄單),不好意思地跟對方說:「啊!方便借一支筆嗎?我身上只有 apple pencil。」
Thumbnail
在這個世代裡,自律一定會有一個阻礙你的事物,就是「手機」,想要自律?先解決手機。這篇文章分享作者交出手機一週的體驗,以及彼此互相分享交出手機與重新得到手機後的感想,最後提出避免誘惑的方法。
Thumbnail
在這個世代裡,自律一定會有一個阻礙你的事物,就是「手機」,想要自律?先解決手機。這篇文章分享作者交出手機一週的體驗,以及彼此互相分享交出手機與重新得到手機後的感想,最後提出避免誘惑的方法。
Thumbnail
「把你的手機交出來一個禮拜,這是為了讓你更好地使用它」 這是我第一次聽到這種話,以往只會有沒收我手機的大人,從來沒聽過這樣的理由。但我清楚,這對我來說會是一個挑戰。 不管是在學校還是家裡,只要一有空閒,就是從口袋裡掏出手機,就連睡覺的時候手機都是放在枕頭旁邊的,幾乎可說是二十四小時被手機綁架
Thumbnail
「把你的手機交出來一個禮拜,這是為了讓你更好地使用它」 這是我第一次聽到這種話,以往只會有沒收我手機的大人,從來沒聽過這樣的理由。但我清楚,這對我來說會是一個挑戰。 不管是在學校還是家裡,只要一有空閒,就是從口袋裡掏出手機,就連睡覺的時候手機都是放在枕頭旁邊的,幾乎可說是二十四小時被手機綁架
Thumbnail
最近看了一本書《家有青少年之父母生存手冊》真是太寫實啦。尤其是3C產品的使用,一直是我內心的隱憂,給與不給,什麼時間給,都讓人頭疼。 我先生不太滑手機,他在家的時間都是以做家事為主,我想以身作則是很重要的一環,所以跟孩子吃飯時我也不使用手機,好好對話、專心聆聽。這個部份我想我們是可以做到的。
Thumbnail
最近看了一本書《家有青少年之父母生存手冊》真是太寫實啦。尤其是3C產品的使用,一直是我內心的隱憂,給與不給,什麼時間給,都讓人頭疼。 我先生不太滑手機,他在家的時間都是以做家事為主,我想以身作則是很重要的一環,所以跟孩子吃飯時我也不使用手機,好好對話、專心聆聽。這個部份我想我們是可以做到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