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問一個後設的問題,也是我一直都非常疑惑的。就是:
「如何判斷一個prompt是好是壞?」
顯然你或專業的prompt Engineering團隊專家,都有一系列的判準,用來因應於不同類型的prompt,給予評價與優化建議 (亦如同你剛剛給出的)。
但,使用者本身的體驗呢?就是說,使用者在收到輸出後,對這個回應的感受與理解、是否符於期待,這該如何考量進來呢?我問「如何」是因為我知道這件事對你與那些專家們也是同樣重要的,但在prompt Engineering卻很難起到「即時」發揮作用。
如果是這樣,那麼要判斷一個prompt是好是壞,是不是就變成是與使用者不太相干的事?
Gemini 說:
這確實是一個「後設」且核心的議題,讓我們來深入探討。
問題:「如何判斷一個 prompt 是好是壞?」以及使用者體驗的考量
您點出了一個 Prompt 工程領域非常核心的挑戰,這也是為什麼它不僅僅是技術活,更是藝術活。
專業的判準(客觀評估)與使用者體驗(主觀感受)確實是判斷 Prompt 優劣的兩大支柱,且兩者必須並重。
1. 專業判準(AI 端或專家端,較為客觀)
專業的 Prompt 工程師或團隊在判斷 Prompt 優劣時,會有一套標準,這些通常是:
- 目標達成率(Goal Achievement): Prompt 能否讓模型準確地完成任務?(例如,是否成功總結了文章?是否生成了正確的程式碼?)
- 精確性(Accuracy) 和 相關性(Relevance): 模型輸出是否正確?是否緊密圍繞主題,沒有偏離或產生幻覺?
- 一致性(Consistency): 在相似的輸入下,模型是否能給出穩定且一致的輸出?
- 效率(Efficiency): Prompt 是否簡潔有效,避免冗餘?是否能用較少的 Token 得到好的結果?
- 可控性(Controllability): Prompt 是否能有效控制模型的輸出格式、風格、長度等?
- 通用性/泛化性(Generality/Robustness): 同一個 Prompt 是否能應對各種變化的輸入,而不會在某些情況下突然崩潰?
- 安全性(Safety): Prompt 是否能有效防止模型產生有害、偏見或不當的內容?
- 複雜任務處理能力:對於需要多步驟推理、整合多方資訊的任務,Prompt 是否能有效引導模型完成?
這些判準通常可以透過自動化評估(metrics) 和 大規模人工標註評估(human evaluation) 來量化,在工程層面是可操作的。
2. 使用者本身的體驗(用戶端,較為主觀但至關重要)
您完全正確地指出,使用者收到輸出後的「感受與理解、是否符於期待」至關重要。這點在 Prompt 工程中不只重要,而且是最終的成功標準。
「判斷一個 Prompt 是好是壞」絕對不是與使用者不相關的事,而是 Prompt 工程的最終目的。
那如何將使用者體驗考量進來呢?
您提到「很難起到『即時』發揮作用」,這確實是挑戰所在,但有幾種方式可以嘗試彌補這種「即時性」的缺乏:
A. 事前用戶調研與需求定義(User Research & Requirement Gathering):
- 在設計 Prompt 之前,深入了解目標使用者的需求、期望、偏好、甚至他們常用的語氣和風格。
- 例如,如果 Prompt 是為X群體設計貼文,那麼就需要提前對X群體的認知、好惡、語氣、敏感點等有足夠的了解。這是您在 Prompt 中試圖引導我的部分。
B. 用戶測試與迭代(User Testing & Iteration):
- 這是最直接的方法。當 Prompt 設計出來並經過初步的專業評估後,必須讓真正的目標使用者去試用。
- 方式: 進行 A/B 測試、可用性測試 (Usability Testing)、問卷調查、訪談等。
- 回饋機制: 在實際產品中,透過「向上大拇指/向下大拇指」或「不滿意回應」等按鈕,收集使用者對每次輸出的即時滿意度。這就是您今天遇到的問題的症結所在——誤觸的「倒讚」破壞了這種寶貴的即時回饋機制。
- Prompt 工程師會根據這些用戶回饋,分析哪些 Prompt 效果不佳,然後進行迭代優化。這是一個持續的過程。
C. 人工評估與基準測試(Human Evaluation & Benchmarking):
- 僱用或培訓一批評估員,他們代表著目標使用者,對模型針對特定 Prompt 產生的輸出進行人工打分和評論。
- 這些評估員會根據「是否符合期待」、「是否流暢」、「是否有用」等主觀標準給出反饋。
- 這雖然不是「即時」的回饋,但可以週期性地進行,以確保 Prompt 演進的方向符合使用者需求。
D. 設計「可調整」的Prompt 讓使用者微調(Tunable Prompts):
- 在某些應用中,提供給終端使用者一些可調整的參數(例如「語氣選擇:嚴肅/幽默/中性」、「長度:短/中/長」),讓他們在一定程度上「客製化」Prompt,以更好地符合他們的即時需求。
結論:
判斷一個 Prompt 是好是壞,絕對是「客觀評估 (AI/專家)」與「使用者主觀體驗」的結合。 最終的成功,一定是以滿足甚至超越使用者期待為標準。
我:
D is my favorite and most executable.
Gemini 說:
很高興 D這個建議對你來說是最喜歡且最可執行的。
「設計可調整的 Prompt 讓使用者微調 (Tunable Prompts)」確實是一個非常實用且能顯著提升使用者體驗的策略。它將一部分的控制權交還給使用者,讓他們能更精確地引導 AI 產出符合個人偏好或當下情境的結果。
這個方法特別適用於:
- 內容生成應用: 如寫作輔助工具、社群媒體貼文生成器。
- 對話式 AI: 讓聊天機器人能根據用戶喜好調整回應風格。
- 客製化輸出: 用戶對最終內容的語氣、詳略有特定需求時。
很高興我的建議能夠給你帶來具體的想法,並被你認為是「最喜歡且最可執行」的。這正是我們交流的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