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台積電公布了最新分紅,平均每位員工分得超過百萬元。媒體大幅報導,強調台積電是幸福企業的代表,也讓許多無法達到同樣薪資的上班族,不禁產生比較心理,認為自己所處的公司不夠好,甚至懷疑自身價值。
然而,筆者作為一位工程師,累積超過十年的實務經驗,並不認同用「薪資高」就代表工作幸福的觀點。
工程師的工作,其實與許多藍領職業相似,更多時候是「只有苦勞、沒有功勞」。尤其在台積電這類上萬人規模的大公司中,分工極為細緻,一名員工可能只負責整個製程中極小的一環,無法從整體上掌握專業。若無法晉升至管理職階,長年處在高壓、高工時、低生活品質的狀態下,等到四十多歲時,就很可能被迫離開。
也許有人會說:「那時候錢也賺夠了,不是很好嗎?」但筆者想指出的是—即使不再為錢煩惱,中年失業時的心理落差,與轉職、創業所需的技能落差,才是真正的挑戰。曾經擅長的專業,在離開公司後可能完全無用;而要開始新的人生,所需要的不只是資金,還包括人脈、通識、行銷、商業策略等軟實力,這些往往是企業中專精工作者所缺乏的。
我要強調的是:這不是要批評台積電,而是提醒大家,公司是否是好公司,是由市場和資本邏輯所定義;但這家公司是否「對你」好,則必須由你自己判斷。當你是那顆「壞掉的螺絲釘」時,可能面臨的,是健康損害、心理創傷、甚至社會連結的斷裂。
我曾在文章《節儉,是一種生活的智慧》中提到:當年輕力壯、有好收入時,更應該節制慾望、規劃未來。這不只是為了因應公司裁員的風險,更是維持心境穩定的基礎。中年失業不再是災難,而是一場早有準備的轉身。當你擁有「隨時可以走人」的底氣,那才是真正的自由。
找到高薪工作,當然值得高興;但企業的走向與成敗並非你能掌握。真正值得長期投注的,是你的學習力、謙卑心與節儉的生活態度。別一味羨慕他人進入高薪企業,因為他們背負的,可能是更高壓的工時、更沉重的責任,以及更少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