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門課程會爆紅,映照的不只是瑜珈,而是我們想要的生活方式。
〈愛莉莎莎線上瑜珈課爆紅現象〉
最近大家可能很疑惑,充滿爭議人設的網紅愛莉莎莎,為什麼一開線上瑜珈課程就爆紅?
對於線上課程,我也一直非常有感。身為一個如非必要絕不出門,平時毫無存在感,獨處才感到放鬆的純I人,實體課程這種需要大量社交,時間又毫無彈性的活動,除非內容特別、極度感興趣,或課程時間不長,才會偶然出現在我的人生學習地圖內。
話說回來,為什麼這線上課程會爆紅?或者說,為什麼某些線上課程會爆紅?這跟行銷的市場定位有關。一般而言,消費者買線上課程的原因大略有幾種:
1.時間不允許(無法固定時間上課/不想固定時間上課)
2.能力不允許(團課或教練課跟不上進度)
3.不想上團課(不想有社交接觸)
4.極度自律/極度不自律(掌握自主權/不用刻意追進度的自由)
只要符合以上其中之一,都有可能成為線上課程的受眾。找到受眾之後?他們怎麼買單?答案跟實體課如出一轍:我買的課程有沒有解決我的痛點、滿足我的渴望,才是影響我付錢買課程的關鍵。
〈品牌形象的重要〉
舉個不久前的例子:獲得第36屆金曲獎最佳台語女歌手獎肯定的李竺芯。
她的法式台語唱腔,迷倒了一票原本覺得台語歌曲已經過氣的聽眾,但也有更多人無法接受,批評她脫離正軌,崇洋媚外,將台語歌唱成不倫不類的樣子。這幾天聽到她在〈賈文青無料案內所〉的採訪,她很坦然地表示,在寫歌當下,已經做好會被討厭的準備。因為不一樣的產品,本來就會有個人好惡,而她想做的,是創作出台語從未有過的聽感,而新的東西,一定會有人討厭,這也算成功了。
我想,她的意思應該是:只要被愈多受眾接觸,她就離目標愈近,因為市場機制本來就是自動篩選,願者上鉤,於是我們要做的就是努力把自己做的餌灑出去,愈廣愈好,喜歡的魚就會來。
這個餌,我解釋成「品牌形象」,她的成功,恰恰是因為產品本身的獨特,如果產品風格不夠突出,餌灑得再怎麼廣都沒有用。
於是李竺芯很努力地堅持唱著聽來浪漫的法式風格台語,終於一路唱到總統府,唱到金曲獎舞台。
〈勝者與王者〉
懂市場的人是勝者,懂得創造市場的人是王者
跟一般單純功能知識性的線上課程(如補教課程、職場進修)不同,愛莉莎莎用大家普遍認為「只能上實體課」的瑜珈課刷新眾人的視野,她也用課程內容證明,她沒有辜負購買者的期望。這個例子,讓我想到已經買了兩年的〈孟儒老師線上鋼琴〉。
孟儒老師是一位線上鋼琴教學老師,同樣不談他的爭議人設,也同樣不得不承認,他的品牌邏輯始終非常清晰,課程完全符合我以下需求:
1.零基礎也能學鋼琴
2.學鋼琴也可以很快樂
3.學鋼琴不但快樂,也極度自由
在買愛莉莎莎的課程前,我看見有人留言:愛莉莎莎說線上課效果比實體課好,但她自己還是出國上了實體課。買鋼琴課前也有人說:孟儒老師不是音樂本科出身,才會主打快樂學鋼琴。
但我認為其實剛好相反。有時正因為深知線上課程與實體課的優劣,親身體驗實體課程甚至拿證照、設計教學,才能用更好的方式彌補實體課的缺失或縮小與實體課的差距,甚至青出於藍,強化線上課本身的長處,做出連實體課都不一定能做到的系統性課程內容。而孟儒老師課程起初的受眾,就是在疫情無法上實體課期間「想要學鋼琴」的人,而這個族群後來發現,原來他們可以不想或不需要面對考試、檢定的壓力,更不需要明確的成績目標,也可以在輕鬆的氛圍下,同時做到「享受彈琴本身帶來的愉悅感」與「學會彈鋼琴」這兩件事。
這是孟儒老師的「品牌形象」,課程內容就是餌。
比較起來,孟儒老師與愛莉莎莎的品牌經營手法非常相近,也就是「找痛點」,但對我而言,這兩門課還有一個更特別的特色─讓專業親民化。愛莉莎莎讓瑜珈無痛地成為「類全民運動」,孟儒老師讓消費者感覺原來彈鋼琴也能是「日常休閒活動」。
因此,某些人認為不正統的產品或教學,另一些人卻繳出亮眼的成績,在並未欺瞞也沒有詐騙的前提下,只有兩種狀況:他們非常清楚自己的市場。也非常清楚如何讓這個市場裡的人心甘情願地買單,這是勝者;如果進階到讓另一個市場的人發現,其實你這個市場的產品也挺吸引我的,這就是王者了。本來,小到買課程大到買房子,消費者心態都相同,因為沒有十全十美的課程,也沒有十全十美的房子,只是剛好這個產品在當下能解決你的困擾,或滿足你的渴望,此時,你已成為這個市場的消費者。
愛莉莎莎的聰明,在於她不只明白這個市場原本的消費者在哪裡,她的課程內容,還定錨了一些「原本不確定自己真正要什麼」的消費者,讓他們知道「原來我需要(想要)的就是這門課程」,這才是課程熱賣的關鍵。
〈該買線上課還是實體課〉
線上課程的成功,意味著實體課的瑜珈老師跟鋼琴老師們就得通通失業了嗎?當然不是,因為「市場本來就不一樣」。但我發現,許多批評線上課的留言理,似乎也有實體課老師在內。。這代表很多老師們的確感到危機重重,因此急著幫自己辯解,說線上課再怎麼好,也無法取代實體課程。對這句話我並不否認,就像電子書永遠也無法完全取代實體書一樣。重點在於功能性。
我讀實體書,也讀電子書。但我閱讀兩者的時空條件是完全不同的,就像未來的某一天,我還是會需要實體瑜珈課或鋼琴課,因為我明白某些需要實地指導,或練習時卡關的問題,的確無法在線上課解決。同理,實體課學生們也應該要釐清「自己當下需要/最迫切想解決的痛點」之後,再決定自己應該報名實體課,或購買線上課。
當然,這不代表需要同儕交流,或喜歡老師親自指導,甚至認為規律上課才能進步的人不會買線上課程,但線上課程也許會變成他們的「輔助產品」或「補充教材」。所以,「釐清個人特質(外向/內向)、需求(興趣/功能性)與期待(解決的問題為何)」才是決定該買線上課或實體課的關鍵。
所以,就因為我是自律又愛自由的純I人,即使也曾耗費鉅資購買某個線上課程,但仍因為考慮不清而栽了跟斗,我仍然以線上課程為首選。只要這門課程解決我的痛點,滿足我的期待,達成我的設定就行。至於其他枝節,是課程老師跟這些受眾的事,跟課程無關,也跟我無關。
至今,我偶爾還是會報名實體課程,但目前的我,仍然更享受線上課的步調與自由,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