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Threads上的一則貼文引起了熱議,內容是關於孩子在便利商店哭鬧被PO上網公審,甚至有人留言「不會養,就不要生」。身為兩個孩子的媽媽,看到這樣的言論,心裡百感交集。
我完全理解,當孩子在公共場合失控哭鬧時,那種此起彼落的聲響確實會讓人感到不悅,甚至有些被打擾。畢竟,不是每個人都習慣孩子的高分貝,大家也都有權利享受一個寧靜的環境。我也曾經在餐廳遇到孩子情緒失控,服務生前來關切的窘境,那真的是手足無措又尷尬。

當孩子哭鬧時,爸媽們的心情與困境
作為父母,我們當然不希望孩子在外面大吵大鬧。在孩子哭鬧當下,我們能哄的都哄了、能用的方法都用了,從安撫、分散注意力,到低聲溝通,甚至最後抱離現場,為的就是盡力不打擾到其他人。我們也很清楚,孩子在外面哭鬧會引起側目,那種無形的壓力其實非常巨大。然而,孩子的情緒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他們的哭鬧,有時候是表達需求,有時候是學習挫折,有時候單純只是因為想睡覺、肚子餓。他們還在學習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如何適應外界的刺激。這些都需要時間、耐心和理解,而不是一蹴可幾的。
給非父母的你: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批判
對於沒有孩子的你,或許很難想像孩子哭鬧的各種原因。也許你覺得父母應該把孩子「管好」,甚至「管不好就不要生、不要帶出門」。我完全尊重你的感受。但在下一次看到孩子哭鬧時,能否試著多一份理解呢?
- 想想看,這對父母可能已經很努力了。 他們可能已經精疲力竭,或者正在用他們認為最好的方式處理。
- 孩子不是故意的。 他們的大腦還在發展,情緒控管能力還不成熟。
- 公共場所本來就是多元的。 不同的聲音和情境本來就可能發生。
育兒的環境,的確可以更友善一些,多一點互相包容的態度,而不是簡單粗暴的公審。
給父母們:我們並不孤單,但仍需努力
對於所有正在育兒路上奮鬥的父母們,我想說:你們並不孤單!遇到孩子哭鬧、被旁人側目,甚至被批評指教,都是育兒的必經之路。我們能做的,就是持續學習與成長,陪伴孩子度過每一個情緒關卡。
當然,我們也必須體諒其他人的感受。當孩子情緒失控時,我們可以:
- 試著帶孩子離開現場: 如果環境允許,暫時將孩子帶到比較安靜的地方安撫。
- 簡短地向周遭的人致意: 簡單一句「不好意思,孩子情緒比較大」也能表達歉意。
- 平靜地處理: 我們的焦慮會影響孩子,盡量保持冷靜去處理孩子的情緒。
創造更包容的社會:多點理解,少點公審
「不會養,就不要生」這句話,聽來令人心寒。它不僅抹煞了父母們在育兒路上的所有努力,也反映了社會對育兒環境的不友善。
一個友善的社會,應該是能容納不同群體、不同聲音的。孩子是我們的未來,他們的成長需要整個社會的共同支持和理解。與其將孩子在公共場合的失控表現PO上網公審,不如多一點的體諒和包容。或許一句「爸媽辛苦了」,或是一個理解的眼神,就能讓疲憊的父母們感到一絲溫暖。
此外,也有些人會點出3C育兒的父母很多,但有時這也是不友善的育兒環境所導致的結果。當社會對幼兒哭鬧的容忍度不高,公共場所又缺乏足夠的親子友善設施時,3C產品往往成為了父母在不得已情況下的權宜之計。這也提醒我們,創造一個更友善的育兒環境,不僅是對孩子成長的助力,也能減少父母在育兒過程中的無助與壓力,進而減少對3C產品的過度依賴。期待我們的社會能更加理解育兒的艱辛,並提供更多實質的支持。
你覺得呢?我們該如何讓這個社會對育兒更友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