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帶過一位新進同仁小任。工作態度積極,報告也總是精緻準時,卻常常在跨部門會議上一言不發。其他同仁不太注意,但我看在眼裡,心裡始終有點遲疑——這樣的「安靜」,真的是穩重,還是退縮?
終於在一次會議後,我輕聲問他:「你知道你做的報告很棒,但大家看不到你在想什麼。其實你的觀點是有價值的,只是你一直沒讓它被聽見。」
他停了一下,有點驚訝地笑了笑:「我一直以為,只要把交辦的事做好就行了。沒想到,你希望我更主動表達。」這句話讓我深刻明白:真誠的回饋,有時不是對錯,而是讓一個人重新定義他在這裡的價值。
我們常以為「說真話」會破壞關係、讓氣氛尷尬,但真正的善意,從來不是順從或包裝,而是願意以尊重的方式,說出讓人進化的話。

🌱 為什麼「善意的負向反饋」值得練習?
善意的負向反饋,聽起來有點矛盾,卻可能是主管帶人最有力量的一種「看見」。
它不是潑冷水,而是提燈照路。 不是指責,而是邀請對方靠近自己的更好版本。
以下是它所帶來的五個關鍵力量:
✅ 1. 看見盲點:幫對方跳脫慣性與自以為是
很多時候,我們不是不努力,而是「努力錯了方向」。
若沒有人提醒,我們可能會在錯誤路徑上越跑越快。 而善意的提醒,是在說:「你值得被看見,也值得做得更好。」
🔍 提醒:「最好的回饋,是幫我看到自己沒看到的地方。」
✅ 2. 感受到關心:願意指出,是因為我還在乎你
最難的關係,是當對方默默放棄了說真話。
而當有人願意冒著讓你不開心的風險,說出那句你「不一定想聽但需要聽的話」,其實是最深的信任。
❤️ 提醒:「我願意提醒你,是因為你對我來說重要。」
✅ 3. 區分人與行為:不是否定,而是釐清
好的回饋,不是把人貼標籤,而是點出「這個行為在哪裡出了問題」。
讓對方知道:我可以有不足,但我也有調整的能力。
🧠 提醒:「這次做不好,不等於我這個人不好。」
✅ 4. 鍛鍊韌性:練習接住不舒服、不逃避
人生沒有永遠的順利,只有更強的承接力。
負向回饋是一種微挫折,但正是從這些微小的不適裡,我們慢慢學會不怕挫敗、不怕真話。
💪 提醒:「每次被點醒,都是更強的機會。」
✅ 5. 建立信任文化:讓團隊能說真話、不怕出錯
說真話的主管,建立的是「安全但不鬆散、坦率但不失溫度」的文化。
而團隊成員之間也更有可能彼此回饋、互相補位。 那是一種真正讓人安心的氛圍——不用完美,也不用假裝。
🌿 提醒:「我們不是怕出錯,而是怕說錯了被孤立。」
🧭 不打折善意的提醒——給主管的三個自問:
✅ 1. 我說這句話,是為了誰的需要?
是為了對方變好,還是為了我一時情緒出氣?
✅ 2. 我說的方法,對方能聽懂、接得住嗎?
具體、溫和、有建議,比抽象責罵有用百倍。
✅ 3. 我是否留給對方「說話的空間」?
真正有效的回饋,是一場對話,不是命令。
🎯 結語:真正的善意,不是沉默不語,而是願意陪你變好
有時候,說真話需要勇氣;但說出口的那一刻,也打開了彼此成長的門。
一段關係最深的連結,不是總是討好,而是願意說出那句:
❝「你值得更好,我願意陪你靠近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