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真的很關心他啊!」
主管小茵皺著眉頭說:「這段時間我盡量幫他分擔,也不敢丟太難的任務給他,就怕他壓力太大。」 她帶的是一位剛升任高潛職位的新手主管,小宇。
但最近,小宇明顯越來越被動、不太說話,也很少主動請示,小茵開始擔心:「我是不是幫太多,反而讓他不敢自己走?」這是許多主管常會遇到的矛盾時刻:
👉「我明明是想幫他,怎麼反而覺得自己扛得更累了?」

🌱 關懷照顧思維:好意帶來的成長障礙
關心本身沒有錯,主管願意給支持,是組織中最溫暖的力量。
但如果這份關心變成了「代勞、包辦、過濾挑戰」的模式,就會不小心從「陪伴者」變成「扛責者」,而讓高潛人才失去成長的肌肉。
以下是常見的四種「關懷照顧思維」誤區,也許你也曾不小心走進去——
❌ 誤區一:過度保護型 ——「怕他太累、怕他受挫」
「這任務太吃重了,我來就好,他還沒準備好。」
這種主管出於體貼與風險意識,常會不自覺幫部屬「擋掉」難任務。
但挑戰是成長的沃土,沒有嘗試就沒有突破。保護過了頭,反而讓部屬永遠停在原地。
🧭 轉化關鍵:
「我相信你可以先試試,我會在旁邊陪你一起review。」
❌ 誤區二:情緒代言型 ——「我幫你決定你現在不適合」
「我知道他最近很忙/很累/很煩,所以這事我就沒跟他說了。」
這樣的主管常自認為很懂對方的情緒狀態,於是提前做出替代決定。
但這會讓部屬覺得:「原來我的難處主管都決定好了,我不需要多說,也不用自己判斷了。」
🧭 轉化關鍵:
與其代言他的情緒,不如問:「你目前的狀態是什麼?這任務你怎麼想?」
❌ 誤區三:和諧維持型 ——「現在這樣也不錯,別打破平衡」
「他這樣蠻穩的,就先不要挑戰他了,等他主動。」
主管怕「多要求會破壞關係」,於是選擇不講、不提、不推。
表面和諧,實際上錯失了激發潛能的最佳時機,也讓高潛人才卡在舒適區。
🧭 轉化關鍵:
「我觀察到你這段穩定了,下一步你有沒有想挑戰的方向?」
❌ 誤區四:替代承擔型 ——「他太慢,我幫他處理比較快」
「他好像還沒ready,我做比較快,也比較準。」
這種好心,背後其實是一種「不放心」的投射。
但每次你幫他收尾一次,他就少練習一次,久而久之也不主動開口了。
🧭 轉化關鍵:
給他完成的責任與空間,並在過程中給檢視與提問:「你下一步打算怎麼處理?」
💬 結語:帶人,不是「扛著他」,而是「陪他走」
高潛人才不是需要你替他處理好一切,而是需要你相信他走得起來,然後在關鍵時刻給他支點。
真正有效的陪伴,不是減少挑戰,而是讓他有挑戰、但不孤單。
你不需要為他走路,但你可以幫他看方向、整理地圖、在需要時拉他一把。
❝關心不是取代,而是相信對方有力量走出自己的路。❞
下一次你想幫忙時,不妨先問問:「我現在的幫,是替他扛,還是陪他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