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常感到被一點一滴掏空,家庭、職場、人際、情感等等,從最初用心投入,到後來變成機械式應付,陷入不間斷的惡性循環。當生活、職場、交際空間愈發擁擠的時代,有多少人會為自己創造「第三空間」呢?一個屬於讓靈魂、意識好好歇息喘口氣的靜地。即便生命不長,至少得在旅途中好好補充物資再上路吧!
這個概念在我兒時便悄悄萌芽,直到近年,才終於找到一個詞彙來與之命名和詮釋。兒時際遇讓我明白這個空間的重要性,在這裡,心緒得以沉澱,慾望得以釋放,萬象皆可發生,彷彿夢境容許一切的自由。雖說兒時總愛強說愁,埋怨現在看來根本無傷大雅的事,但好在有那個空間,才不至於在縹渺中分崩離析。
初中時與家人分開住,那時的居所是在老師家(詳見此篇而立的啟程:再別),因母親每日接送實在過於繁重,於是決定畢業前讓我在那好好「磨練」。而在如此高強、高壓的環境裡,「第三空間」對稚嫩的我格外重要(不然會死掉,真的!)。那時飯後散步的小區,是我能任意舒展呼吸、自由存在的一方天地。那段漫無目的的走踏,是白天壓抑之後,唯一可以不假裝成長、不被規訓的時刻。我可以隨意駐足觀望有趣的事物,也可以跟小區警衛暢聊天馬行空,總之那一個半鐘頭的呼吸都是奢侈,放風囚徒似的,稍嫌誇大但真真切切。
回到自由的高中,雖不再如國中那樣高壓,但也讓人感到吃力,同儕的比較、師長的異語等等。好在多了許多角落讓我呼吸,車站前的書店、大樓地下室的童軍社,其中最為美好的是陪著女同學走回家的那段地下道(現已拆除),這些角落讓我有時間重塑心靈,調整那個年紀時常滿溢而出的賀爾蒙,也對未來的自己漸漸有了雛形。
正當同儕紛紛為了選填志願苦惱時,我選擇了從軍,說好聽是為了家計,但實際是為了反抗而反抗,當時的教育制度實在讓人難以信服(現在也如此),因此展開了為期四年的外島軍旅。用四年的青春修滿了「人性」這門沉重的學分,代價是靈魂的一部分從此封存在島上的風聲與體制的牆角,而孤立在海角的哨所,是唯一讓我精神思想自由的一隅。
不同時期的自己,都有屬於那個階段的「第三空間」,這空間對現代人來說是何其重要,少了它,人會變得不再活躍,生活會變得死寂,隨之而來是靈魂的凋零。前陣子參加了一場聚會,人們的掙扎與迷惘讓我更深切的理解,這樣的內在空間,必須存在!而且要堅實到能抵禦現實的殘暴,溫柔到能安放一縷顫抖的靈魂。唯有如此我們才不會被這個世界奪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