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會出現這篇文,是因為我認為我算是很用心準備此間考試,但是結果不盡人意。於後自行檢討時,發現自己確實觸犯了某些「禁忌」,故想特別寫下來記錄,讓有志準備此所的考生參考,避免犯同樣的錯誤。而作為開頭說明,我簡述我在此所的失敗可歸因於「選題敏感度不足」、「錯估做的研究模式」與「過分得失心」。若你懶得看完整文,可以直接跳到最後一段,那裡有很直白的說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簡單敘述為何報考此所
在我的文章 <114國北教文教法律研究所推甄 正取心得分享> 中有提到,由於當時我擔心研究所全數落榜,故策略上又投考了幾間研究所,而其中中央法政所便是之一。此外,我當時也是一時貪圖方便(也是真的找不到好題目),故便將在文法所的研究計畫做了些修改,而放到中央法政來 - 但沒想到卻成為最大的敗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問題之一:「選題敏感度不足」
(一)我做了甚麼題目?
承著前述,我在文法所做的題目是【臺灣台語基本法立法芻議 - 以語言權之基本權利內涵及文化憲法之輔助為核心建構】,內容主要是想要討論,目前臺灣台語保護在現行法制下是否有甚麼問題及相關研究;並又由於臺灣台語目前不像其他少數語言般有「專法」可作為保護基礎,故欲一併討論為其立法,且將由語言權之基本權內涵以及文化憲法為核心討論。

(文法所研究計畫流程略圖)
在法政所這邊,我做的則是【《國家語言發展法》下臺灣台語之保護與專責機關之適切性分析 - 以語言權之基本權內涵與績效評估為核心探討】,內容同樣是想要討論,目前臺灣台語保護在現行法制下是否有甚麼問題及相關研究,且由於我投的是「法政所」,故我還故意設計了一個「法政結合的內容」。其中法的部分,專注探討語言權;而政的部分以質性方法做政策分析,檢視目前現政是否有需檢討甚至另外立法的必要。

(法政所研究計畫流程略圖)
(二)「政治」色彩的題目並不是個好題目
上面二者算是很像似的議題。而這樣的議題,在文法所我認為很容易被接受並沒有甚麼問題,因為攤開文法所老師們的專長,不乏有憲法專長的老師,甚至亦有鑽研少數語言保護法制的老師;更甚者,以我當時猜測的角度來講(個人觀點,並非確實事實),我覺得如此議題是很「進步」、「臺派」,或者說「左」的,而我也認為文法所的老師們,可能多少背後有這樣的色彩,或政治信仰存在,從而可以接受如此題目。
相同地,我也就如此說服自己,法政所的老師或許也能接受我的題目。且我當初也自己「腦補」了很多自以為的說法...直至當場面試後,才發現我當初真的太愚蠢了...而究竟如何,以下我就分述之:
Q1:法政所有老師可以帶我做這個題目嗎?
自以為的腦補:有的,鍾國允老師擅長於憲法、基本權、文化研究(客家),甚至也指導過關於語言權的研究,一定能帶我的題目吧;並且,所上能做政策分析的老師也很多,肯定沒甚麼問題的。
事實是:
沒有的。鍾國允老師確實擅長那些研究,但有關於語言權,他做的是「客家語言權」。而客語保護一直以來都與台語保護有點「嫌隙」,因為各種因素,資源也好、族群也好、政治因素也好,事實上這兩個群體的專家是很難共存的(非常複雜,也不是我這裡三言兩語可以說完的)...甚至,或也能說其二群體所代表的政治信仰與價值就是水火不容...(硬要很去脈絡地講的很白,那便是支持臺語的人大多都是綠的/臺派的,而支持客語的人大都是藍的/?派的)
還記得在面試時,鍾老師還有特別問我:「請問你覺得台語保護在憲法上的源頭為何?」,當下我毫不猶豫,開口就提了「人性尊嚴(可追溯與推導)、概括基本權(可推導)、基本國策裡的教育與文化(可推導),以及793號解釋中關於轉型正義的闡述(可連結。因過去少數語言,即包含台語在內,只要非華語都是受壓迫的)」這四種。
即使鍾老師聽完後仍是很滿意地給我稱讚,但後來我才驚覺,其中的793號解釋真的是觸了大霉頭了!(各位就自己細品其箇中奧妙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Q2:客家語與臺語間的「嫌隙」應該已經很「圓融」了吧?
自以為的腦補:
老實說,我寫計劃時就知道確實這兩群間有所謂的「嫌隙」;甚至,我也很清楚中央法政所是由中央大學的客家學院管轄。然而,我還是太白癡地認為這應該沒甚麼吧?老師們應該會秉於自己的研究專長收這樣的題目吧?況且,也不會每個老師都無法接受這樣的題目吧?
事實是:
也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事。我當時面試時的最後一題,是黃之棟老師突然問了我:「我想問你,你是否知道我們法政所是在客家學院底下?而我們客家學院前陣子,曾以我們院長為首,數位老師共同公開發表『反對使用臺灣台語』一詞的聲明?對此你怎麼看?」
我只能說當下我嚇壞了,因為我不知道有這件事...(只能說我自己功課做不足)
但我當下還是強作鎮定地,回覆了預先想過的回答(因為我早知此這二個群體有「嫌隙」,因此固有準備,或者說是自己腦補了一段說詞)
:「首先我想提到這個用詞的部分,我自己之所以使用這詞,是因為我遵循教育部的用詞規定,那我認為這樣在書面上的呈現,可能會比較正式或中立。」
:「那再來是,我確實有了解到說,專注於客家研究或客語保護的專家們,對於台語的相關保護上,偶而是有些微詞或持反對意見,這樣的因素或緣由很多,這邊也難以一概敘述完」
:「但我是想,我認為這反倒可以給我的研究啟到很大的『督促』作用,因為在這樣的環境下,我不但能借鏡/近用客家經驗,應還能『有意識地』主動避免所謂『福佬沙文主義的觀點』;從而以同為弱勢語言之不同觀點與事實背景,抽離地從旁輔助審視此研究,進而讓我的研究更有『客觀性』」
而我答完後,黃老師那是一臉意味深長地(似乎主要是疑惑)看著我...似乎是透露著:來到敵營,在院長和我們面前還講這麼冠冕堂皇的話,是來踢館的白目小孩嗎...?(這我自己腦捕的)
那你可能會說,我氣不氣?其實當下自己從中壢開車回臺北的時候,我超氣...一方面是在氣對方怎麼感覺很小氣,另一方面則是在氣自己怎麼這麼愚蠢去「賭」這種事...不過我也很快就釋懷了,因為我很快就認知到,今天的失敗確實算是我咎由自取的;並且,我也不認為教授們在看待我的眼光、心態與決定有任何錯誤或不妥之處。
此外,我後來也重新思考了,自己這題目在北教的成功,恐怕可能也多少有運氣的加成,因為可能只是那邊的老師立場沒有那麼硬而已。總而言之,我最終的反省,以及能給的建議就是,除非你真的很篤定能成功,不然涉及政治性的研究議題最好事都不要碰,哪怕是只有沾到一點點,甚至是你認為你很能辯,也都不要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問題之二:「錯估做研究的模式」
其實我當初在報考時,對於法政所是很有期待的。這個原因是因為我自己曾有一段複雜的求學經歷。我自己是從 A法律系→轉學B政治系→再轉學B法律系,故同時讀過政治系與法律系的我,自然對於這兩個學們能夠做跨領域的解和感到很憧憬。
然而,我沒看清的是:此二學門的結合是否真的過於困難?
(一)關於研究方法
先以研究方法談起,政治學屬於社科院的一環,使用的研究方法不外乎就是量性與質性;而法學自始多是獨立而自成一派的,使用的研究方法也多不採取社科研究常用的量、質性,反倒是有自己發展的法釋義學方法、法比較方法、法經濟分析方法等。因此,若真的要把這二者結合成一個「大研究」恐怕真的在實際上是困難重重。更甚者,雙方的學者可能根本不會做彼此的研究;你想找共指可能也是難上加難。
回首我當初做的研究計畫,由於我報的是法律組,故我正是計畫想先「主要」做法釋義學方法下的語言權討論,並再接者「輔」以質性方法做政策評估(我甚至是想要用訪談方式,訪問第一線行政人員的觀點)。然而,若真要嚴格來看,這似乎就是得被視為兩個獨立的研究了。以研究觀點來看,其兩者的主輔性是否可成,甚至是否能達到共同相輔而成功成為一個整合大研究,筆者也沒辦法妄下定論了。但仍能分享的實際心得是,當我在面試簡報自己的研究計劃時,我真能實際感受到面前老師們那似意味深長的凝視。
(二)關於組織模式
接著談談組織模式。中央法政所到底想怎麼發展?至今似是匪夷所思。若要我個人給予銳評,我恐怕會說其是打著跨領域整合大旗,但實為法政分離,且法不法、政不政的奇美拉(chimera)。
我們可以先觀察一下法政所的組織與招生模式,即所內是明確分為法律組與政治組,而在學生分布上,兩組所收的學生亦多為「本科生」,且對應師資的安排也似是如此「明確分流」(沒記錯的話,也是分開考試與面試,你考該組也主要是由該組老師面試)。也就是說,法律生只會進到法律組,續與法學教授作法律研究;而政治生們便也只會進到政治組,續與法學教授作法律研究。這樣的模式,似乎從而便導致了學生們的研究計畫「最好」也指傾向其中一邊就好,而若要跨域學習,就再以修課方吸收就行了。
然而,更令筆者稍不解的點在於。我認為從創所以來,法政所在選擇師資上,本即是有意要挑選「法政結合」的師資的。因為其一是,我們似乎能看到所上是有意導向「公法學與行政學」的結合;其二則是,所上似亦仍未打算發展完整的法學教育體系(含民刑公商等;雖然聽說之後要開大學部法律系了)與政治學教育體系。
也就是說,我認為所上仍是很有願景,就是要創立一個自己獨立且專門的結合學派的(並非只是要經營一個未來中大開設法律系的跳板先行所)。那竟然如此,則為何在研究上遲遲未能容有「結合的研究」呢?這是二學們終究難以結合,或者組織上其實本即水火不容,又或者其發展願景有所改變,筆者就不得而知了。
最終,我也只能給予要考此所的同學一道研究建議,即最好在報考試就先將自己「明確分流」,你來報考法律組就專做純法學研究,而來報政治組就專做純政治學研究,這樣或許才是最保守的考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問題之三:「得失心太重」
我那時候真的太想上榜了。更準確地來說,我是預設自己必然會上榜。理由也很自大,因為我覺得我背景算是很不錯(從不錯的傳統強權法學院來,還有政治系背景),並且也自以為自己的研究計劃設計得很出色。這樣的心態,一路從備考時就跟隨著我,直至放榜查詢的當下,我才被大力的重擊,並面臨巨大的情緒危機。
然而,如此情況其實早就有好幾個止損點可以停掉。最早是在錄取名額與報名人數出爐時,自己就不應該抱著如此極端的情況,因為17取3仍是十分激烈的競爭。
再者便是,得參加複試名單公布時,早就應該要看出止損的端倪 - 「法政所推甄的面試名單順序,應是照初試成績排名的」
這是因為,若比對過去的得複試名單與放榜榜單,你會發現放榜榜單上的准考證號碼尾數幾乎都是1、2、3,且這正與得複試名單前三位的准考證號碼尾數吻合。
好笑的是說,這個情況大概是我在放榜的前個禮拜發現的,但當時我仍深信不疑自己是早已在面試時「翻盤」而拉高到很不錯的總分了。更甚者是,我當時在爬文時,也有看過一位初試分數是後段程度的淡江大學同學,最後用面試翻盤上榜的心得文。故我更是深信自己仍會上榜。但保守的給予考情評估的話,我必須說那種例子都是極少數的個案,平均來說,這裡便是書審時幾乎就決定了你是否能上榜,若你面試時被排在錄取名額的人數之外,那你最好自己心裡要有底(不過不知未來是否仍是如此就是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請直接看這段如果你沒時間的話
寫到這裡我也重新回顧了整篇上文,不得不說這文章有不少我自己對該所的銳評。不過我並無意為該所招黑,這真真切切是我的實際經驗,我只希望之後有志要考此所的同學,在考試策略上能有多一層的參考;而我也認為,並不會因為我的部分評論就讓考生打消報考念頭,反倒是法政所應該一直都會有固定的「客群」去應考。
因此,我就在最後去脈絡化地,以條列式的方式總結上文,給予各位比較不常見的應考建議吧!(硬要說這篇文比較像是,個人給予此所應考生,的一些應該避免的眉角;而若你感到好奇,就在自己細讀上面的文章!)
- 不要做與客家研究相對的議題
- 甚至得說的是,你自己要對客家學院與所上老師的政治傾向有所認知,甚麼樣的議題比較進步、保守,或藍綠傾向,也請自己判斷清楚。
- 另外,我當然知道陳英鈐的傾向如何,但我建議請還是把它視為所上的少數。
- 報考哪一組,交的研究計劃就純粹專注在該組就好,不建議做整合性的研究
- 注意複試順序可能是按照初試分數排序,即複試翻盤可能性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