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事抱怨
身邊總有一些人,很長時間的抱怨工作、主管、周遭的鳥事,第一次聽會試著站在他的角度想,第二次聽到就會提供自己的想法,看是否能夠解決,但到第三、第四次後就會發現他根本沒有要解決,只是想要找個人訴苦,紓壓完後隔天重複過同樣的生活,進入負面迴圈。
如果只是單純抱怨,這樣會很可惜,若是能將這股能量作為改變的動力,相信會對人生有很大轉變。不過事出必有因,大抵上,我認為主要為下列心態:
1.「自信心不足」-這類人總是渴望別人認同感,來增加自己的信心度,舉例:在工作上,每個人都想要獲得晉升或是加薪機會,但現實名額有限,只有少數人能獲得機會,一旦獎落他人,這類人就會覺得信心備受打擊,為什麼我那麼認真卻沒受到賞識?明明A表現就很普通,為什麼是他加薪而不是我?
又例如:在工作/生活上,總會遇到有些人反駁自己的意見,但自信心不足的人,總是會認為自己被針對,為什麼要針對我?還是我有什麼事讓他眼紅?
2.「自我設限」-這類人依傳統的框架去思考和做事,一旦事情跳脫出他們原本舊有的模式,就會開始批判和不配合,例如:新來的顧問執行新的產品流程和作業,對於已經熟稔該項作業的人員無疑是一大打擊,
開始抱怨要重新學習,這樣做有比較好嗎?我都做幾十年了,他有比我懂嗎?無法接受新事物的衝擊,開始不配合和抵制,公司的改革有可能就會受到影響。
3.「自視甚高」-出事總是習慣抓戰犯,只看到一面就直覺性的認為誰做得不好,酸言酸語,以高姿態去評論,但如果自己出錯就會開始找藉口,一切的錯都是其他人造成的,這類人永遠都是用主觀角度去看事情,無法虛心接受他人指教,彷彿世界是以他為中心在轉。
抱怨的人大多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在看事情,這樣很容易把想法限縮,無法看清整個大局,讓自己陷入困境。
其實我們都是自己人生的主人,所有的抉擇都是自己決定,因此是好是壞都要自我承擔,成功的選擇不代表自己聰明,失敗的結果也不一定是別人的錯。無法看清自己的盲點,就等於放棄成長的機會,可以試著從兩個面向,也許心態能夠更正面。
1.「放開心胸」-接受各種可能性,不論好壞,即便是都先別急著撇清或是排除,學著接受不完美的自己,畢竟人非聖賢,成功或失敗都只是人生的一部分,就像蛋堡《過程》歌詞,「離開世界前,一切都是過程」。
2.「從中學習」-面對自己不足的地方,除了接受,下一步就是學著改進,或許很困難,但沒有人規定一定要短時間就改變,可以透過漸進式的方法,如《原子習慣》所說,「細微的改變帶來巨大成就」,一步一步地前進,回頭看就會發現自己已經離出發點的位置很遠。
除了改變自己以外,遠離抱怨者也能改善生活磁場,減去負面能量的干擾,讓生活中接觸更多的正能量,也許我們無法改變世界,但我們可以改變對世界的看法,改變就從現在開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