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電影《王者天下》中,女主角的未婚夫,是一個高傲、自大、而且沒什麼本事的角色,他叫「呂西昂的居伊」。
電影將他描寫成愚蠢之輩,並就在他的手下,耶路撒冷王國敗給了薩拉丁,導致了耶路撒冷王國的覆沒。史實上的居伊,同樣在編年史中,沒得到太多正面的評價,但若細看他的事蹟,多少會覺得:居伊也不是真的那麼糟糕的貨色。
他是從法蘭西普瓦圖一帶過來近東的貴族。普瓦圖有很強的十字軍傳統,居伊會來到耶路撒冷,並不出奇。
或許也是借重他的普瓦圖人脈,耶路撒冷國王,「痲瘋王」鮑德溫四世,就將寡居的姊姊西碧拉(Sibylla)嫁給了他。
由於鮑德溫不會有子嗣,這場婚姻就意味著,在他死後,耶路撒冷實質上會由王夫居伊統治。他就是下一任耶路撒冷國王。
然而,鮑德溫既然病重,那底下的貴族,自然就呈現群魔亂舞的狀態。
貴族之間,也就沿著「誰可以繼承耶路撒冷王位?」這一問題,分成了三大派系。
擁護居伊、西碧拉夫婦是一派。
鮑德溫四世的妹妹伊莎貝拉的擁護者,又成為一派。
另外或許還有一派,支持跳過西碧拉,由他前一段婚姻的兒子接手。
在電影中,以比較正面的形象出現的人物,例如攝政雷蒙、主角父子的伊貝林家族,正史中不見得是那麼清白高尚的人,只是身處在跟居伊對抗的派系而已。
到了1183年,痲瘋王鮑德溫一病不起,這次看起來像是真不行了。
他雙目失明、不能走路,連手都不能動了。
於是他事先安排,讓居伊正式成為耶路撒冷王國的攝政。差不多就是公告天下,他死後王冠就交給居伊。
而王國的大敵,伊斯蘭英雄薩拉丁,趁他病、要他命,也在該年大舉出征,攻打耶路撒冷王國。
鮑德溫不能出戰,領導貴族集團軍抵禦外侮的重任,自然就來到居伊的手上。
這場戰役看來氣勢洶洶,但最後根本沒有發展成一場全面大戰。
因為居伊聽從建言,約束士兵,以嚴謹的陣勢緩步推進,壓迫薩拉丁的主力軍。
薩拉丁不斷派人四處劫掠、又讓小股人馬放風箏一樣地快馬射擊十字軍主力,希望誘使十字軍自行出戰,但沒有效果。
最後薩拉丁沒有法子,在縱兵搶掠一陣後,收兵回國。
以當時的局勢來說,薩拉丁雖然搶到眾多戰利品,但沒有達成什麼戰略目標。
十字軍的主力沒有損傷,依然可以在緩過氣後,抵擋薩拉丁的攻勢。從這個角度而言,居伊其實打勝了。
不過,受災慘重的一般平民,被強迫約束、眼睜睜看著薩拉丁軍隊搶掠的士卒,當然不會欣賞如此冷血的「勝利」。
而居伊的敵對派系更不會。他們抓到機會,開始向鮑德溫進言,說居伊無用,不受歡迎,理應撤換。
鮑德溫四世本來命在垂危,卻奇蹟似地好轉了一陣子,之後還讓人抬著轎子,在年底馳援被薩拉丁圍攻的卡拉克城堡(Al-Karak)。如今他又能親政了。
於是,居伊的攝政地位,就這樣被一筆勾消了。王國繼承權後來也直接跳過他和西碧拉,改由西碧拉的兒子當王位繼承人。
鮑德溫應該有不得已之處,畢竟不管居伊是否真有功勞,為了平衡派系發展,那個攝政之位也只能拔掉。
不過居伊心裡,肯定很不是滋味,想說老子幫大家幹了髒活,現在居然讓我負全部政治責任,豈有此理。
到了三年多之後,薩拉丁全殲耶路撒冷軍的哈丁之戰中,其實也出現了一個類似的戰略局面:
薩拉丁在圍攻一座城堡,誘使居伊帶著全部大軍過去救援。
當時或許也有人勸居伊不要去,說這是薩拉丁的計謀。但居伊最終還是決定帶著主力過去解圍。
居伊心裡想到的,可能就是在當年他採取了謹慎的策略,導致他的整個政治生涯完全黑掉。他不要再重蹈覆轍。
於是事實證明,當初不去救援真是對的:哈丁之戰,十字軍全軍覆沒。
儘管我們可以說,居伊「短視近利」,沒看到救援帶來的風險,遠比政治生涯黑掉云云大多了。
但換個方面想,也可以說,耶路撒冷的貴族鬥爭局面已經無可救藥到這個地步,或許換誰上都會有一樣的兩難問題吧……
&
圖片:王者天下劇照
資料來源:
Thomas Asbridge, "The Crusades: The Authoritative History of the War for the Holy Land"
Geoffrey Hindley, "Saladin : hero of Isl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