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聖道經》是「緣起三經」中的第二部,內容深刻呈現佛陀在證悟時對生命因緣的深入觀察。本經特別珍貴之處,在於它展現了佛陀當時如何一步步地從「老死」開始,逆推生命苦聚的根源,進而洞見解脫之道。
經中最初只提到十支緣起,從「老死」追溯至「識」。這顯示佛陀初次觀察時,是從現實苦果向上溯源,直到看見「識與名色」的互依。後來,佛陀再進一步整理、總結整個因緣流程,補足了「行」與「無明」兩支,於是完整的十二因緣架構才圓滿呈現。
這部經不僅讓我們見到緣起法的內容,更讓我們貼近佛陀當年證悟時那條思惟與觀察的道路。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國,住誓多林給孤獨園,與大苾芻眾千二百五十人俱,及諸菩薩摩訶薩等無量大眾。
*我是這樣聽聞的:當時佛陀在室羅筏國的誓多林給孤獨園,和大約一千二百五十位僧眾,以及無數的菩薩摩訶薩一起同在。
爾時世尊告諸大眾:「吾未證得三菩提時,獨處空閑,寂然宴坐,發意思惟:『甚奇!世間沈淪苦海,都不覺知出離之法,深可哀愍。謂雖有生、有老、有死,此沒、彼生,而諸有情不能如實知生、老死出離之法。』
*那時世尊(佛陀)對所有人說道:「在我還沒證到究竟覺悟(即三菩提)之前,曾獨自在寂靜空閑中安坐思惟,心想:「太奇怪了!人們陷入世間沉重的苦海,卻全然不知解脫之道,令人非常悲憫。雖然大家知道生命有生、老、死的循環,但眾生無法真實地理解如何從生、老、死中解脫。」
(接下來佛陀開始逆向思考...)
「我復思惟:『由誰有故而有老死?如是老死復由何緣?』我於此事如理思時,便生如是如實現觀:『由有生故便有老死。如是老死由生為緣。』
*接著我思考:「老與死是因為什麼而產生的?老與死又是依靠什麼條件而生起?」當我依正確的方法來思維這件事,就產生了如實的觀察與體證:「因為有出生,所以才會有老與死。也就是說,老死的發生,是以『生』為條件。」
「我復思惟:『由誰有故而得有生?如是生者復由何緣?』我於此事如理思時,便生如是如實現觀:『由有有故便得有生。如是生者由有為緣。』
*接著我思考:「生又是由什麼來的?出生又依靠什麼條件?」透過如理的思惟,我體悟到:「因為有『有』(即業力造作、存在的執著),所以會有出生。生是由『有』所生起的。」
註: 「有」(梵語:भाव,Bhava),原義為存在的狀態,有持續的意思。在這裡是業果快要成熟的階段,所以「有」是導向「出生」的直接條件。
「我復思惟:『由誰有故而得有有?如是有者復由何緣?』我於此事如理思時,便生如是如實現觀:『由有取故便得有有。如是有者由取為緣。』
*接著我思考:「那麼『有』是怎麼來的?有又依什麼而存在?」透過如理的思惟,我體悟到:「因為有『取』(執取、抓取五蘊)才會有『有』。有,是從『取』來的。」
「我復思惟:『由誰有故而得有取?如是取者復由何緣?』我於此事如理思時,便生如是如實現觀:『由有愛故便得有取。如是取者由愛為緣。』
*接著我思考:「那『取』(執取)又是從哪裡來的?執取又依靠什麼而生?」經過如理思惟,我體悟到:「是因為有『愛』(渴愛、貪著)才會執取。取,是從愛而來的。」
「我復思惟:『由誰有故而得有愛?如是愛者復由何緣?』我於此事如理思時,便生如是如實現觀:『由有受故便得有愛。如是愛者由受為緣。』
*接著我思考:「那愛是從哪裡生的?愛又是怎麼生起的?」經過如理思惟,我體悟到:「因為有『受』(感受的經驗),才會產生愛。愛是以感受為條件生起的。」
「我復思惟:『由誰有故而得有受?如是受者復由何緣?』我於此事如理思時,便生如是如實現觀:『由有觸故便得有受。如是受者由觸為緣。』
*接著我思考:「那『受』(感受)從何而來?受又依靠什麼?」經過如理思惟,我體悟到:「因為有『觸』(身心與外境接觸),才會產生感受。感受由觸為緣。」
「我復思惟:『由誰有故而得有觸?如是觸者復由何緣?』我於此事如理思時,便生如是如實現觀:『由有六處便得有觸。如是觸者六處為緣。』
*接著我思考:「那接觸是怎麼來的?觸又依靠什麼?」經過如理思惟,我明白:「因為有『六處』(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才會有接觸。觸是從六處而生。」
「我復思惟:『由誰有故而有六處?如是六處復由何緣?』我於此事如理思時,便生如是如實現觀:『由有名色便有六處。如是六處名色為緣。』
*接著我思考:「那六處(感官)從哪來?又靠什麼而生?」經過如理思惟,我明白:「因為有『名色』(心與身的聚合),所以會有六處。六處是由名色而來的。」
「我復思惟:『由誰有故而有名色?如是名色復由何緣?』我於此事如理思時,便生如是如實現觀:『由有識故便有名色。如是名色由識為緣。』
*接著我思考:「名色是怎麼來的?心身的結合又從哪裡起?」經過如理思惟,我明白:「是因為有『識』(異熟識、前生業識)才有名色。名色是從識而來的。」
註:異熟識(vipāka-vijñāna),即由過去業行成熟而引發的投生心識。
「我齊此識,意便退還,不越度轉,謂:『識為緣而有名色;名色為緣而有六處;六處為緣而有其觸;觸為緣受;受為緣愛;愛為緣取;取為緣有;有為緣生;生為緣故便有老死、愁、歎、憂、苦、擾、惱生起。如是積集純大苦聚。』
當我觀察到「識」這一支時,我的心就從這裡停止往前推,不再繼續追溯(表示這是倒觀的最初起點),我明白了:「因為有識,所以產生名色(心身);因名色,所以有六處(六根); 因六處,所以有觸(接觸); 因觸,所以有受(感受); 因受,所以產生愛(渴求); 因愛,所以有取(執取); 因取,所以有有(存在與業力造作); 因有,所以有生; 因生,所以有老、死、哀傷、悲歎、憂愁、痛苦、煩惱等, 這樣就積聚了一整個由苦構成的巨大苦聚。」
(佛陀逆向思考順序:老死 → 生 → 有 → 取 → 愛 → 受 → 觸 → 六入 → 名色 → 識)
「我復思惟:『無有誰故而無老死?由誰滅故老死隨滅?』我即於此如理思時,便生如是如實現觀:『無有生故便無老死。由生滅故老死隨滅。』
接著我思考:「要怎樣才能沒有老死?是什麼滅了,老死才會消失?」當我依正確的方式觀察,就生起了清楚的見解:「如果沒有生,就不會有老死;只要生止息了,老死也會跟著止息。」
「我復思惟:『無有誰故而無有生?由誰滅故此生隨滅?』我即於此如理思時,便生如是如實現觀:『無有有故便無有生。由有滅故生即隨滅。』
接著我思考:「怎樣才能沒有生?是什麼滅了,生才會跟著滅?當我依正確的方式觀察,就生起了清楚的見解:「如果沒有『有』(存在、業力造作),就沒有生;當『有』止息時,生也會止息。」
「我復思惟:『無有誰故而無有有?由誰滅故此有隨滅?』我即於此如理思時,便生如是如實現觀:『無有取故便無有有。由取滅故有即隨滅。』
接著我思考:要怎麼才能讓「有」不存在呢?當我依正確的方式觀察,就生起了清楚的見解:「如果沒有執取,就沒有存在;只要執取滅了,存在(業力造作)也會跟著止息。」
「我復思惟:『無有誰故而無有取?由誰滅故此取隨滅?』我即於此如理思時,便生如是如實現觀:『無有愛故便無有取。由愛滅故取即隨滅。』
接著我思考:「要怎樣才不會有『執取』(取)呢?是什麼滅了,這個『執取』才會跟著消失呢?」當我依正確的方式觀察,就生起了清楚的見解:「若無貪愛,便不會去執取;當愛滅除時,取也會跟著滅。」
「我復思惟:『無有誰故而無有愛?由誰滅故此愛隨滅?』我即於此如理思時,便生如是如實現觀:『無有受故便無有愛。由受滅故愛即隨滅。』
接著我思考:「要怎樣才不會有貪愛(愛)呢? 是什麼滅了,這個『貪愛』才會跟著消失呢?」當我依正確的方式觀察,就生起了清楚的見解:「如果沒有感受,就不會有貪愛;當感受止息時,愛也隨之止息。」
「我復思惟:『無有誰故而無有受?由誰滅故此受隨滅?』我即於此如理思時,便生如是如實現觀:『無有觸故便無有受。由觸滅故受即隨滅。』
接著我思考:「要怎樣才不會有感受(受)呢? 是什麼滅了,這個『感受』才會跟著消失呢?」當我依正確的方式觀察,就生起了清楚的見解:「沒有接觸,就不會產生感受;當接觸止息時,感受也會止息。」
「我復思惟:『無有誰故而無有觸?由誰滅故此觸隨滅?』我即於此如理思時,便生如是如實現觀:『無六處故便無有觸。六處滅故觸即隨滅。』
接著我思考:「要怎樣才不會有接觸(觸)呢? 是什麼滅了,這個『接觸』才會跟著消失呢?」當我依正確的方式觀察,就生起了清楚的見解:「如果沒有六根,就沒有接觸;當六根止息時,接觸也會止息。」
「我復思惟:『無有誰故而無六處?由誰滅故六處隨滅?』我即於此如理思時,便生如是如實現觀:『無名色故便無六處。名色滅故六處隨滅。』
接著我思考:「要怎樣才不會有六根(六觸)呢? 是什麼滅了,這個『六根』(六觸)才會跟著消失呢?」當我依正確的方式觀察,就生起了清楚的見解:「若無心身(名色)的結合,就無六根(六觸)的功能;當心身(名色)止息時,六處也會止息。」
「我復思惟:『無有誰故而無名色?由誰滅故名色隨滅?』我即於此如理思時,便生如是如實現觀:『無有識故便無名色。由識滅故名色隨滅。』
接著我思考:要怎樣才不會有名色呢? 是什麼滅了,這個『名色』才會跟著消失呢?」當我依正確的方式觀察,就生起了清楚的見解:「沒有前生業識、異熟識(識)就不會有名色;當識止息時,名色也會止息。」
「我復思惟:『無有誰故而無有識?由誰滅故此識隨滅?』我即於此如理思時,便生如是如實現觀:『無有行故便無有識。由行滅故識即隨滅。』
接著我思考:要怎樣才不會有相續的識、前生業識(識)呢? 是什麼滅了,這個『識』才會跟著消失呢?」當我依正確的方式觀察,就生起了清楚的見解:「如果沒有過去世造作的業力(行),就不會產生異熟識;當行滅除時,識也會止息。」
註:「行」(梵語saṅkhāra):造作、業的活動本身,有兩層意思,一為造作,二為遷流,此處專指能感召罪福果報的善、惡業,行是過去世的因,無明和行均為過去世的二因。
「我復思惟:『無有誰故而無有行?由誰滅故此行隨滅?』我即於此如理思時,便生如是如實現觀:『無無明故便無有行。無明滅故行即隨滅;由行滅故識亦隨滅;由識滅故名色隨滅;名色滅故六處隨滅;六處滅故觸亦隨滅;由觸滅故受亦隨滅;由受滅故愛亦隨滅;由愛滅故取亦隨滅;由取滅故有亦隨滅;由有滅故生亦隨滅;由生滅故老死、愁、歎、憂、苦、擾、惱皆亦隨滅。如是永滅純大苦聚。』
*我又思考:「若想讓『行』(過去世的造作)不存在,應該讓什麼止息?是什麼滅了,行才能消失?」當我依正理思惟,就產生了真實的觀察力:「如果沒有過去世的無明(無知、錯誤見解),就不會有過去世造作(行);過去世的造作止息,續生入胎的識就會止息;識止息,相互依存的名色(心身)也隨之止息;名色(心身)止息,六根(六處)也不會生起;六根止息,接觸(觸)也終止;接觸止息,感受(受)也終止;感受止息,愛(渴望)也就不生;愛止息,執取(取)也就消除;執取止息,存在與業(有)也隨之止息;存在止息,就不會有新的出生(來世生);出生止息,老死、憂愁、悲歎、痛苦、煩擾、苦惱等也一併止息。就這樣,整個由苦所構成的巨大苦聚完全滅除。」
註: 佛陀順觀總結三世關聯,十二緣起的還滅次第 : 無明滅 → 行滅 → 識滅 → 名色滅 → 六入滅 → 觸滅 → 受滅 → 愛滅 → 取滅 → 有滅 → 生滅 → 老死與一切苦滅,正是「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如是此整個苦聚皆得滅盡。」
「我復思惟:『我今證得舊道、舊徑、舊所行跡、古昔諸仙之所遊履。』
*我又這樣思惟:「如今我已親證這條古老的修行之道,這條曾被古代聖者走過的道路。」
「譬如有人遊行曠野、嶮穢、稠林,歘然值遇舊道、舊徑、舊所行跡、古昔諸人甞所遊履。彼即尋行。既尋行已,見舊城郭、古昔王都,園林、池沼無不具足,淨妙街衢甚可愛樂。其人見已,如是思惟:『我今宜應速詣王所,啟白斯事。』爾時彼人便到王所,啟白王言:『大王當知!我有因緣遊行曠野、嶮穢、稠林,歘然值遇舊道、舊徑、舊所行跡、古昔諸人甞所遊履。我即尋行。既尋行已,見舊城郭、古昔王都,園林池沼無不具足,淨妙街衢甚可愛樂。大王!今者若都彼城,定使大王昌隆廣大,安隱,豐樂,人民熾盛。』爾時其王便都彼城。後時王都昌隆廣大,安隱,豐樂,人民熾盛。
就像一個人在荒野、泥濘、密林中跋涉,忽然發現了一條古老的道路,這是古人曾經行走過的舊路。他順著這條舊道前行,發現一座古老的城市,過去的王都仍保有美麗的園林、池塘、街道,整齊清淨,令人喜愛。這人想:「我應該趕快去見國王,報告這件事。」他如實稟報說:「大王,若遷都到這城,一定能讓您的王業繁盛,國泰民安,百姓興旺。」國王採納建議,遷都於彼。果然國運興盛,平安快樂,百姓繁榮
「我亦如是。今已證得舊道、舊徑、舊所行跡、古昔諸仙甞所遊履。何等名為舊道、舊徑、舊所行跡、古昔諸仙甞所遊履?當知即是八支聖道,謂初正見,次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勤、正念、正定,惟至第八。如是名為舊道、舊徑、舊所行跡、古昔諸仙甞所遊履。
*我也是如此,現在已親自證得這條古道,是古代諸覺者曾經實踐過的修行之路。那麼這條舊道是什麼呢?即是八支聖道:正見、正思惟(正確的思考)、正語(正當言語)、正業(正當行為)、正命(正當生活方式)、正勤(正精進)、正念(正念住)、正定(正禪定)。這八項組成的道,就是古聖者所行之道,也就是解脫之道。
我昔尋行。既尋行已,曾見老死,見老死集,見老死滅,見於老死趣滅行跡。如是曾見生、有、取、愛、受、觸、六處、名色、識、行,曾見行集,曾見行滅,曾見於行趣滅行跡。
*我曾走過這條道,親見老死,見到它的因由(集)、見到它可以止息(滅),也見到通往止息的路(道)。我也逐層看見十二因緣的各個支節,它們的生起、它們的滅盡,以及滅除它們的正道。
我於此法自然通達。現等覺已,告諸苾芻、諸苾芻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及告種種外道、沙門、諸婆羅門、雜出家類無量大眾。是諸苾芻若於此中能正修行成能證者,便能證得正理法善。諸苾芻、苾芻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無量大眾,若於此中能正修行成能證者,便能證得正理法善。如是乃能增廣梵行,亦當饒益無量眾生,為諸天人正善開示。」
*對這些法,我已通達無礙,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便向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乃至其他出家外道、婆羅門、眾多大眾宣說此法。只要在此法中如理而修,實踐與證悟,便能證得正法的真實利益。如此一來,不僅能增廣清淨的修行,還能利益無量眾生,為天人指出真正的善道與光明之路。
時諸苾芻及諸菩薩摩訶薩等無量大眾,聞佛所說,歎未曾有,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當時所有比丘與無數菩薩大眾,聽完佛陀所說的法義,都感到無比驚嘆與欣喜,誠心信受,並發願奉行。
本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