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8人之超越和自我超越需求
第六列,是人之超越,處境是真愛生命界,是一種已經體會到人是如何的一種生命存在,因愛生命而愛的一種圓滿狀態。
但人之超越依然有它處於該處境所要面對的挑戰。
這個世界,是不斷累加前進的,但累加的事物不一定對人類整體未來存續有利,例如新種細菌的培養、新的大規模撲殺武器、某些新的軍武恐怖組織、某類鼓動偏激情緒的新書,或某些為反對而反對的抗議行動等,或是有某些人會追求比當前狀態能夠更超前更不同,只要別維持原樣就好的新刺激、新享受等。當然,這個不斷累加前進的世界所增加的事物,還是有一些是對人類未來可能性帶來啟發的領域,如藝術創作、網路科技、心身醫療、太空探索,以及新材質的創造與舊廢棄物的新利用等。
這個地球上每分每秒都在人們不斷產生新的想法與新的作為中,不斷堆積難以估量的巨量資訊及物質,令這個世界有如海平面不斷升高的大海,如果沒有學會游敞在海面上的泳技,也沒有浮在海面上的工具,那不斷上升的水線便會逐漸淹沒自己的落腳地,遭海量資訊的巨大壓力捲入暗無天日的資訊海溝。
對於資訊取得容易的當代環境,許多人已習以為常,就算有些人仍不習慣、自覺跟不上資訊變化,面對這些海量資訊時深感無能為力,但多數人都已同意,並接受整個世界變遷之快速及訊息量之累積,是遠超過去人類歷史的任何一個時期。
只是,需要努力適應。
那麼對於其思維已處於真愛生命界的人之超越,即處於自我超越需求之滿足的追求者,這類人的視野,面對同是如此的世界,他們所看到的挑戰是什麼呢?
根據8〈人之各層面處境與愛的交流系統綜述〉之探討,我們得知佛洛姆之愛的標準是超越之愛,也得知超越之愛的處境是真愛生命界,思考的重點是「生命」。
在本研究自我實現需求的討論中,我們進一步說明了人之理性會因為自我實現需求而認知了「人的這個生命之存在」,因此圓滿人之理性,邁入人之超越所處的真愛生命界。
也是在這一節,我們得知了客觀與理性是建立在自己與他人的觀察比對、想法與實踐的結果成敗,以及存在性認知和匱乏性認知的深度探索之上。
人之理性的完成,才能說是真正可以客觀對待他人與自己,因而理解了什麼才是為自己真正的成長及幸福負起責任的努力。
但一個人的成長及幸福向來都不會是一個人的事——
在人之意念、人之生理、人之情緒的滿足中,我們逐漸有了自己的存在;
在人之靈性的圓滿中,我們心中開始有了他人的存在;
在人之理性的圓滿中,我們心中則有了「我們」的存在;
所以,我們才能認識並體悟到所謂「人之生命」為何的這個大整體的存在。
故此,一個人的成長及幸福是置根於「人之生命」這個大整體之上,而「人之生命」之整體的成長及幸福,便是人之理性,即自我實現需求獲得實質滿足後所體驗到的,自己真正的成長及幸福所該去承擔的責任之努力——不過,這對人之超越不算什麼挑戰,這是人之理性的圓滿就會體悟的事實。
人之超越所面臨的,正是認識並體悟到「人之生命」這個大整體的存在之後,才會開始面臨這個階段所要面對的挑戰——人之情緒認知到自己、人之靈性認知到自己以外的他人、人之理性認知到人之生命的存在——
所以,人之生命的認知,也將帶來另一個更大更深邃的認知——即地球圈的整體生命之存在的認知。
為人之生命服務的觀點不等於為地球之生命服務的觀點,人之生命的存有也不等於地球之生命的存有,而人類的生生不息,也不會等於地球的生生不息。
因此,當人之超越想要為人類整體生命付出服務時,所要面臨的就是,發現自己視野的局限及狹隘,以及自己以為是可行的,對人類有益之事,對於地球其他生命卻構成莫大的傷害——甚至,在其他物種生命受到傷害前,可能還會發現某個族群、某個地區、某個國家的人們,或是我們的後代,不久之後會出生的孩子們,也可能蒙受其害。
所以即使人之超越已感受到自己的圓滿,「自愛」的能力也得到滿足了,但對於「愛他人」或「愛生命」來說,會發現很明顯的是不夠的。
也因受自己視野的局限,所以人之超越會受「個人瞭解的極限」所制約。
而這種挑戰因總是超過自己所能瞭解的極限,故唯有超越自己當下的程度,超越自己當下的做法及思考,方有可能得到更好的解答。
故人之超越常有自我超越之需求。
自我超越需求的產生則是自我超越的需要。
有關超越性需要的定義,依我們參考《走向生命的巔峰:馬斯洛的人本心理學》一書的內容之理解:超越是一種欲與身為一個「人」的自己、與有重要關係的他人、與一般人、與大自然,以及與宇宙發生關係,產生連結,且知曉自己存在於這其中的價值及位階,且可知道貢獻如何獨特的自己,以及如何有效率的貢獻,並使前述彼此連結發生關係的整體提升向上,超越原有的整體,使之全面進化的需要。
甚至,還可為了這個全面進化的目標,使自己超越原本的自己,發揮出自己完全沒想過可以成為的自己。
不過,關於人之超越的超越需要,我們認為還有更深的內涵存在。
而這內涵是關於生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