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愛鍊魂】【附章-愛的論文】第五十九回 9.2.7人之理性和自我實現需求(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raw-image

 

  此外,因生理的需求,人有「本能」的需要,但又因變數太多而需要安全穩定,故而進入容易互助長成的「不自私」。

  因安全需求的安全穩定,人們有餘力深入了解自己單獨個體的需要,因而走出「不無私」,嘗試走向自己的欲求的實現。

  因歸屬與愛的需求,人們走入「自私」,卻因此更體會到真正圓滿的自己,進入「真實」。

  因尊重的需求,人們得以認識彼此間的不同,進而更專心於自己之內,因此而能「自愛」。

  而因自我實現的需求,人們則看見自己不止是自己,自己也非自己以為必須成為的那個自己,更發現所謂「自愛」並非只有對自己的愛,而是一種透過對自己的愛而愛上全世界、愛上每個人事物的愛。

  客觀及理性去觀察自己,自己也是自己的研究對象,因而瞭解了自己的現在是如何的過去所建構而成,也會明白一個人的長成有賴於多少資源的投注與付出,然後,當他行動時,他會感知到究竟自己的行為牽扯了多少過去與現在,干涉了多少資源的消耗,導致某些成果不久將來成了禍害,或未來得以成就大於消耗的結果。

  而這些觀察自己可能功成或失敗的訊息,或已功成及已失敗的訊息,在累積到了某個閥值後,會突然連結成一份更高的領悟。

  這份清晰的狀態,佛洛姆有一段描述,我們相當認同:「開悟乃是泰然狀態的真正實現。

  如果我們用心理學的說法來說明開悟,則我要說,它是這樣一種狀態,在這種狀態中,人完全和他外在的真實及內在的真實一致,他對那真實充分認知,並且充分瞭解。

  他認知它——而不是他的頭腦,也不是任何其他部分,而是他,是整個的人。

  他認知它;不是把它當做一個用思想去瞭解的客體,而是它──那朵花,那只狗,那個人——是在它或他之內的充份真實性中去認知它。

  覺醒的人對世界是開放的,有回應性的,而他之所以能夠開放和響應,是因為他不再把自己當做一個物來執著,因此他變得空虛,而準備接受。

  開悟的意思是『整個人格對於真實的充分覺醒。』」[269]

  對於馬斯洛來說,我們認為這相當於他認為自我實現者都會或多或少去感知到的「高峰經驗」。

  至於那份如同程式演算法升級般的全新思維方式,我們認為就是馬斯洛所謂在高峰經驗後的認知轉變——由匱乏性認知轉向存在性認知。

  馬斯洛在〈再論認知〉一文中曾對這兩種認知進行比較。在這份比較的基礎上,馬斯洛總結道,從根本上來說,「匱乏性認知可以定義為是從基本需要或缺失需要、以及它們的滿足和受挫觀點組織起來的那種認知。就是說,匱乏性認知可以叫做利己認知。」

  而「對象的認知,按照對象自身的真象和他自身的存在,不涉及它滿足需要或挫折需要的性質,即基本上沒有涉及對象對於觀察者的價值,或它在他身上的作用,這樣的對象認知,可以叫做存在性認知(或超越自我的、或非利己的、或客觀的認知)。」

  由於匱乏性認知未能超越功利價值取向的偏狹,因此它是一種不成熟的認知。

  在這種認知中,世界的很多特點被忽視和掩蓋了。

  而存在性認知中,由於擺脫了偏狹的功利取向的束縛,事物的本來面目、宇宙的終極價值變能得到如實的、客觀的認識。

  因此,存在性認知是一種成熟的認知。

  存在性認知帶來了事物本來面目的客觀知覺,帶來了對事物存在性價值的領悟。

  存在性認知不僅能認識具體事物並把事物看作它原本的樣子,而且還能知覺到整個宇宙,知覺到具體事物的抽象意義,能「在手掌中把握無限,在一小時中把握永恆」。

  存在性認知也不同於兒童的單純認知。

  因為兒童的單純是因為無知。

  自我實現者的單純則是建立在知識的基礎之上的。

  他們了解整個匱乏性領域,了解整個世界,了解它的一切罪惡、競爭、貧困、爭吵和眼淚,但又能生到所有這一切之上,在統一意識中看到存在領域,看到整個宇宙的美,能在一切罪惡、競爭、貧困、眼淚和爭吵中間看到還有另一面的存在,能透過缺陷或在缺陷中看到完美。

  更為重要的是,馬斯洛看到,存在性認知與匱乏性認知之間並不存在一堵不可超越的高牆。

  作為兩種不同的認知態度和方式,二者是相互溝通、促進並可以融合的。

  一方面,「我們必須在暫時中看永恆,必須在世俗中並透過世俗看聖潔。必須透過匱乏性領域看存在領域。」

  也就是說,匱乏性認知的充分發展與成熟乃是存在性認知產生與存在的前提。

  另一方面,也只有「理解繼續前進的可能性,發展得更成熟,前進第二次天真,老練的單純,統一的意識,對存在性認知的理解,這樣才能在匱乏性中間繼續前進。只有這樣,才能超越匱乏性世界,只有依賴真知,依賴成長,依賴豐滿的成年。」

  也就是說,存在性認知同時也是匱乏性發展的條件。

  存在性認知無疑是自我實現的一個重要方面。

  它表明人已超越了功利價值取向的偏狹,獲得了對事物本來面目的客觀認知,領悟到了宇宙萬物的存在性價值。

  討論至此,人之理性要跨越的「幻象」已非常清楚了。

  如馬斯洛所表示的,有了存在性認知的感悟後,相對的匱乏性認知的感知能力也會提高,甚至會看到以往發覺不到的深度訊息,而這新感悟的匱乏性認知又會讓存在性認知進展到另一層次。[270]

  這種層次與深度不斷提升的狀態,需要人之理性的客觀思考及實踐嘗試方能逐漸走向完善。

  這份完善能夠圓滿人之理性,使人之理性不再只是局限後設知識界的認知,而能走向形成當前知識源頭的根源之所在。

  那就是——人的這個生命的存在——人之理性若走到了這份認知,關於社會的幻象、關於自己的幻象,以及關於知識的幻象,便再也不會成為束縛,而會成為豐富。

  當制約不再是制約,而能從制約中發現豐富、發現資源,便能在一切無能為力中,不斷發現有能為力之處——如此,人的認知將會開始擁有自由——而這也是人之超越領域的入口。

  若對自我實現做個小結,我們認為,只要滿足當下的自己,人之理性便可得到圓滿,便能得到真正的客觀,所謂「自我實現」,最終,便是成就一種對自己滿足的當下態度。

  而滿足於自己當下的程度,會連帶接納這個形成自己當下的過去種種,連同自己所接觸的這個世界所能覺知到發生的一切。

  因為,基於理性的客觀覺知自己與他人之間的互動,我們會感受到自己當下的形成有賴多少事物的貢獻及分享,故而能生出對這世界萬物的感激與感恩,並萌生想回饋自己所能分享與貢獻的一切之想法。

  如此,正是「責任」能力之成熟的狀態。

  所以,人之理性有自我實現的需求。因經過自我實現的嘗試滿足其需求,最終讓自己的內心得到圓滿無缺。

  而處在這種滿足的狀態裡,自己還可以去愛,去給予,那就是所謂的「真愛」了。

  也是在人之理性的自我滿足圓滿後開始,才是佛洛姆所想表達的「愛的能力」:「給予是能力的最高表現。正是在給予行為中,我體驗到我的力量,我的豐饒,我的能力。這種充盈高漲的生命力和能力使我充滿喜悅。我體驗到我自己在滿溢,分施,生氣勃勃,因之我是歡樂的。給予比接受更為歡樂,並非由於它是剝奪(人們最普遍的誤解是把給予認為是『放棄』某些東西,是被剝奪,是被犧牲),而是因為在給予的行為中表現著我蓬勃的生命力。」[271]

 

[注釋]=================

[269]鈴木大拙、弗洛姆(Erich Fromm).孟祥森譯.禪與精神分析(M).臺北市:志文出版社.1983.11.p177

[270]彭運石.走向生命的巔峰--馬斯洛的人本心理學(M).臺北市:貓頭鷹出版社:城邦文化發行.2001.01.p203-p209

[271]埃裡西.佛洛姆(Erich Fromm).孟祥森譯.愛的藝術(M).臺北市:志文出版社.2003.08.p40-p41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鍊魂師-將痛苦、執著與命運,鍛成意識的自由與選擇的主權。
17會員
266內容數
人工智能普及的未來,靈魂自我的呈現將越來越重要! 靈魂強大的人,一舉手一投足一開口一下筆均氣勢非凡,怎麼鍊成的? 看過雙眼有靈魂智慧的人嗎?內在世界是如何呢? 充滿靈魂力量的商品呢? 歡迎參觀鍊魂師養成工房,找到屬於你的靈魂解答,練成你的靈魂未來!
2025/07/12
若人之靈性的尊重需要是學會去客觀對待他人,人之理性的自我實現需要便是要學會去客觀對待自己。 唯有兩者齊備的客觀,才能圓滿人之理性的完成,使其瞭解這份愛自己的「自愛」能力,是真的確實建立在為真正的自己之幸福及成長負起責任之上。
Thumbnail
2025/07/12
若人之靈性的尊重需要是學會去客觀對待他人,人之理性的自我實現需要便是要學會去客觀對待自己。 唯有兩者齊備的客觀,才能圓滿人之理性的完成,使其瞭解這份愛自己的「自愛」能力,是真的確實建立在為真正的自己之幸福及成長負起責任之上。
Thumbnail
2025/07/12
「自私」之所以能自愛,便是他經過這番經歷,總算看清了自己追求的是社會形式化、合理化的幻象目標,而能真正去照顧那個真正的自己。 然後,當真正的自己得到他自己真正的瞭解、尊重、照顧,並負起責任,這份「真實」就會成就人之靈性的圓滿,因而得以走入了「自愛」階段。
Thumbnail
2025/07/12
「自私」之所以能自愛,便是他經過這番經歷,總算看清了自己追求的是社會形式化、合理化的幻象目標,而能真正去照顧那個真正的自己。 然後,當真正的自己得到他自己真正的瞭解、尊重、照顧,並負起責任,這份「真實」就會成就人之靈性的圓滿,因而得以走入了「自愛」階段。
Thumbnail
2025/07/11
佛洛姆所謂的建設性人格所具有的愛的能力,其實是一種八階層完成後,責任、瞭解、照顧、尊重都已成熟圓滿的人格狀態。 這便是我們所認為的「人之愛」的內容。
Thumbnail
2025/07/11
佛洛姆所謂的建設性人格所具有的愛的能力,其實是一種八階層完成後,責任、瞭解、照顧、尊重都已成熟圓滿的人格狀態。 這便是我們所認為的「人之愛」的內容。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理性、感性、靈性,此三種人類與生俱來擁有的性質,就在我們的本性裡。 其中的變幻無窮、巧妙搭配,讓我們不勝感激,感激著一切。
Thumbnail
理性、感性、靈性,此三種人類與生俱來擁有的性質,就在我們的本性裡。 其中的變幻無窮、巧妙搭配,讓我們不勝感激,感激著一切。
Thumbnail
最近比較有不同的機會更走向 內在覺察 跟 自我對話 的層次,發現起承轉合還是蠻有趣的,而對於一些人事物的清除還是有持續進行,更加勇敢正視跟選擇合適的,感恩這樣的自己。 慢慢的,不再只是人云亦云,也更加精進自己的口語表達和思維方式。當然,還是要先做好 ‘’好好照顧自己的內在小孩‘’,好好療癒
Thumbnail
最近比較有不同的機會更走向 內在覺察 跟 自我對話 的層次,發現起承轉合還是蠻有趣的,而對於一些人事物的清除還是有持續進行,更加勇敢正視跟選擇合適的,感恩這樣的自己。 慢慢的,不再只是人云亦云,也更加精進自己的口語表達和思維方式。當然,還是要先做好 ‘’好好照顧自己的內在小孩‘’,好好療癒
Thumbnail
如何透過真正看見他人,透視自己,締造深刻人際關係, 提供了關於如何真正瞭解一個人的方式,並針對社群媒體和人際關係的幻覺提出了觀點。作者關注於被看見、賞識及陪伴的力量,並強調照亮者和削弱者之間的對比。此外,文中也提到了透過對話技巧以及提出好問題來促進雙向交流的重要性。
Thumbnail
如何透過真正看見他人,透視自己,締造深刻人際關係, 提供了關於如何真正瞭解一個人的方式,並針對社群媒體和人際關係的幻覺提出了觀點。作者關注於被看見、賞識及陪伴的力量,並強調照亮者和削弱者之間的對比。此外,文中也提到了透過對話技巧以及提出好問題來促進雙向交流的重要性。
Thumbnail
改變自己並非容易的事情,但對於改變這一過程,理解感性自我和理性自我之間的關係至關重要。透過創造新的經驗,並不斷強化這些經驗,才有可能讓真正的改變發生。本文將深入探討情感自我和理性自我之間的角力,以及如何通過創造新經驗實現真正的改變。
Thumbnail
改變自己並非容易的事情,但對於改變這一過程,理解感性自我和理性自我之間的關係至關重要。透過創造新的經驗,並不斷強化這些經驗,才有可能讓真正的改變發生。本文將深入探討情感自我和理性自我之間的角力,以及如何通過創造新經驗實現真正的改變。
Thumbnail
瞭解解決問題的前提,避免篡改事實認知,並減少個人偏見。本文介紹提升洞察力與思維靈活性的方法,以及突破思維的發想,包括自我決定論對人類需求的定義、過度自信的形塑認知偏差、情感與信仰對人的影響力等。
Thumbnail
瞭解解決問題的前提,避免篡改事實認知,並減少個人偏見。本文介紹提升洞察力與思維靈活性的方法,以及突破思維的發想,包括自我決定論對人類需求的定義、過度自信的形塑認知偏差、情感與信仰對人的影響力等。
Thumbnail
人們進入社會後,慢慢隨著心境的變化,會開始意識到⋯
Thumbnail
人們進入社會後,慢慢隨著心境的變化,會開始意識到⋯
Thumbnail
感性和理性思維是人類思考和決策的兩種方式。 瞭解這兩者的差異以及在生活中的應用有助於更好地理解自己以及他人的行為。 文章討論了感性和理性思維在不同情境下的影響,以及賽局理論對這兩種思維的啟示。
Thumbnail
感性和理性思維是人類思考和決策的兩種方式。 瞭解這兩者的差異以及在生活中的應用有助於更好地理解自己以及他人的行為。 文章討論了感性和理性思維在不同情境下的影響,以及賽局理論對這兩種思維的啟示。
Thumbnail
如果沒有一個受者「我」存在,那麼「貪」與「認同」也無法依附,也不需「情感接受」與「理智理解」,「信念」沒有依附者,自主權不存在「自方與主體」,一路勢如破竹斷除煩惱。
Thumbnail
如果沒有一個受者「我」存在,那麼「貪」與「認同」也無法依附,也不需「情感接受」與「理智理解」,「信念」沒有依附者,自主權不存在「自方與主體」,一路勢如破竹斷除煩惱。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