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外,因生理的需求,人有「本能」的需要,但又因變數太多而需要安全穩定,故而進入容易互助長成的「不自私」。
因安全需求的安全穩定,人們有餘力深入了解自己單獨個體的需要,因而走出「不無私」,嘗試走向自己的欲求的實現。因歸屬與愛的需求,人們走入「自私」,卻因此更體會到真正圓滿的自己,進入「真實」。
因尊重的需求,人們得以認識彼此間的不同,進而更專心於自己之內,因此而能「自愛」。
而因自我實現的需求,人們則看見自己不止是自己,自己也非自己以為必須成為的那個自己,更發現所謂「自愛」並非只有對自己的愛,而是一種透過對自己的愛而愛上全世界、愛上每個人事物的愛。
客觀及理性去觀察自己,自己也是自己的研究對象,因而瞭解了自己的現在是如何的過去所建構而成,也會明白一個人的長成有賴於多少資源的投注與付出,然後,當他行動時,他會感知到究竟自己的行為牽扯了多少過去與現在,干涉了多少資源的消耗,導致某些成果不久將來成了禍害,或未來得以成就大於消耗的結果。
而這些觀察自己可能功成或失敗的訊息,或已功成及已失敗的訊息,在累積到了某個閥值後,會突然連結成一份更高的領悟。
這份清晰的狀態,佛洛姆有一段描述,我們相當認同:「開悟乃是泰然狀態的真正實現。
如果我們用心理學的說法來說明開悟,則我要說,它是這樣一種狀態,在這種狀態中,人完全和他外在的真實及內在的真實一致,他對那真實充分認知,並且充分瞭解。
他認知它——而不是他的頭腦,也不是任何其他部分,而是他,是整個的人。
他認知它;不是把它當做一個用思想去瞭解的客體,而是它──那朵花,那只狗,那個人——是在它或他之內的充份真實性中去認知它。
覺醒的人對世界是開放的,有回應性的,而他之所以能夠開放和響應,是因為他不再把自己當做一個物來執著,因此他變得空虛,而準備接受。
開悟的意思是『整個人格對於真實的充分覺醒。』」[269]
對於馬斯洛來說,我們認為這相當於他認為自我實現者都會或多或少去感知到的「高峰經驗」。
至於那份如同程式演算法升級般的全新思維方式,我們認為就是馬斯洛所謂在高峰經驗後的認知轉變——由匱乏性認知轉向存在性認知。
馬斯洛在〈再論認知〉一文中曾對這兩種認知進行比較。在這份比較的基礎上,馬斯洛總結道,從根本上來說,「匱乏性認知可以定義為是從基本需要或缺失需要、以及它們的滿足和受挫觀點組織起來的那種認知。就是說,匱乏性認知可以叫做利己認知。」
而「對象的認知,按照對象自身的真象和他自身的存在,不涉及它滿足需要或挫折需要的性質,即基本上沒有涉及對象對於觀察者的價值,或它在他身上的作用,這樣的對象認知,可以叫做存在性認知(或超越自我的、或非利己的、或客觀的認知)。」
由於匱乏性認知未能超越功利價值取向的偏狹,因此它是一種不成熟的認知。
在這種認知中,世界的很多特點被忽視和掩蓋了。
而存在性認知中,由於擺脫了偏狹的功利取向的束縛,事物的本來面目、宇宙的終極價值變能得到如實的、客觀的認識。
因此,存在性認知是一種成熟的認知。
存在性認知帶來了事物本來面目的客觀知覺,帶來了對事物存在性價值的領悟。
存在性認知不僅能認識具體事物並把事物看作它原本的樣子,而且還能知覺到整個宇宙,知覺到具體事物的抽象意義,能「在手掌中把握無限,在一小時中把握永恆」。
存在性認知也不同於兒童的單純認知。
因為兒童的單純是因為無知。
自我實現者的單純則是建立在知識的基礎之上的。
他們了解整個匱乏性領域,了解整個世界,了解它的一切罪惡、競爭、貧困、爭吵和眼淚,但又能生到所有這一切之上,在統一意識中看到存在領域,看到整個宇宙的美,能在一切罪惡、競爭、貧困、眼淚和爭吵中間看到還有另一面的存在,能透過缺陷或在缺陷中看到完美。
更為重要的是,馬斯洛看到,存在性認知與匱乏性認知之間並不存在一堵不可超越的高牆。
作為兩種不同的認知態度和方式,二者是相互溝通、促進並可以融合的。
一方面,「我們必須在暫時中看永恆,必須在世俗中並透過世俗看聖潔。必須透過匱乏性領域看存在領域。」
也就是說,匱乏性認知的充分發展與成熟乃是存在性認知產生與存在的前提。
另一方面,也只有「理解繼續前進的可能性,發展得更成熟,前進第二次天真,老練的單純,統一的意識,對存在性認知的理解,這樣才能在匱乏性中間繼續前進。只有這樣,才能超越匱乏性世界,只有依賴真知,依賴成長,依賴豐滿的成年。」
也就是說,存在性認知同時也是匱乏性發展的條件。
存在性認知無疑是自我實現的一個重要方面。
它表明人已超越了功利價值取向的偏狹,獲得了對事物本來面目的客觀認知,領悟到了宇宙萬物的存在性價值。
討論至此,人之理性要跨越的「幻象」已非常清楚了。
如馬斯洛所表示的,有了存在性認知的感悟後,相對的匱乏性認知的感知能力也會提高,甚至會看到以往發覺不到的深度訊息,而這新感悟的匱乏性認知又會讓存在性認知進展到另一層次。[270]
這種層次與深度不斷提升的狀態,需要人之理性的客觀思考及實踐嘗試方能逐漸走向完善。
這份完善能夠圓滿人之理性,使人之理性不再只是局限後設知識界的認知,而能走向形成當前知識源頭的根源之所在。
那就是——人的這個生命的存在——人之理性若走到了這份認知,關於社會的幻象、關於自己的幻象,以及關於知識的幻象,便再也不會成為束縛,而會成為豐富。
當制約不再是制約,而能從制約中發現豐富、發現資源,便能在一切無能為力中,不斷發現有能為力之處——如此,人的認知將會開始擁有自由——而這也是人之超越領域的入口。
若對自我實現做個小結,我們認為,只要滿足當下的自己,人之理性便可得到圓滿,便能得到真正的客觀,所謂「自我實現」,最終,便是成就一種對自己滿足的當下態度。
而滿足於自己當下的程度,會連帶接納這個形成自己當下的過去種種,連同自己所接觸的這個世界所能覺知到發生的一切。
因為,基於理性的客觀覺知自己與他人之間的互動,我們會感受到自己當下的形成有賴多少事物的貢獻及分享,故而能生出對這世界萬物的感激與感恩,並萌生想回饋自己所能分享與貢獻的一切之想法。
如此,正是「責任」能力之成熟的狀態。
所以,人之理性有自我實現的需求。因經過自我實現的嘗試滿足其需求,最終讓自己的內心得到圓滿無缺。
而處在這種滿足的狀態裡,自己還可以去愛,去給予,那就是所謂的「真愛」了。
也是在人之理性的自我滿足圓滿後開始,才是佛洛姆所想表達的「愛的能力」:「給予是能力的最高表現。正是在給予行為中,我體驗到我的力量,我的豐饒,我的能力。這種充盈高漲的生命力和能力使我充滿喜悅。我體驗到我自己在滿溢,分施,生氣勃勃,因之我是歡樂的。給予比接受更為歡樂,並非由於它是剝奪(人們最普遍的誤解是把給予認為是『放棄』某些東西,是被剝奪,是被犧牲),而是因為在給予的行為中表現著我蓬勃的生命力。」[271]
[注釋]=================
[269]鈴木大拙、弗洛姆(Erich Fromm).孟祥森譯.禪與精神分析(M).臺北市:志文出版社.1983.11.p177
[270]彭運石.走向生命的巔峰--馬斯洛的人本心理學(M).臺北市:貓頭鷹出版社:城邦文化發行.2001.01.p203-p209
[271]埃裡西.佛洛姆(Erich Fromm).孟祥森譯.愛的藝術(M).臺北市:志文出版社.2003.08.p40-p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