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7人之理性和自我實現需求
第五列是人之理性,處於後設知識界。
我們所謂的後設知識是形成知識的知識,即知識源頭的存在之意含。對於當前大眾所熟悉之知識若深入去思考源由何來,必然會發覺許多知識都不是原有面貌,有許多不同等級的訊息加工(Information Processing)[258]的痕跡,是二手的資料。
例如許多論文內容,便是經過諸多原著的整合篩選,以每個撰寫者獨有的角度去詮釋資料而成。
但這些二手資料在時久日長後,可能因原著的散失,逐漸成為後續研究者探索相關議題的一手資料,變成他人論文的主要資料來源。
然若繼續回溯那些原著的資料來源,會發現它們也是源自於某些更早的一手資料。
如此考古下去,將會明白形成知識源頭的存在原來深不見底,也會明白當前知識的龐大是有賴於無數前人日積月累的貢獻而成。
但也會了解,做為當前知識源頭的那些一手知識,其實也是時空變遷後不斷產生變化的聚合體。
構成此聚合體的核心,目前是以「人」的詮釋角度為主;舉凡挖出更早年代的證據、提出當前沒有的全新視野、發現舊有物質的嶄新利用方法、對於人類可能性及源頭有特別發現等,均可以「為人所用」的角度令此聚合體有或多或少的變動。
此聚合體的變動,則會影響外沿的知識發展與應用,進而形成每個時空各自適用的「常識」。
所以,本文中所指涉的後設知識界,即是此聚合體——當前知識的源頭。
根據6.3.1〈人之靈性與理性的處境〉的內容,我們已知那些足以令後設知識界的內容產生異動的資訊內容屬於何種水準的人物,但他們必然要經過「尊重」一關的考驗,脫離了自己對自己的設限與制約。
不過,根據8〈人之各層面處境與愛的交流系統綜述〉的內容,我們得知人之理性還會面臨「幻象」的考驗。
而突破幻象的需求,便是產生自我實現需求的目標需要。
關於「幻象」,在本文中的定義有兩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我們引述佛洛姆在《禪與心理分析》一書所言來說明:「......大部分的人在他們的意識心中所具有的只是虛妄幻象;這並不是人們無能力看到事實的真象,而是由於社會所造成的結果。......在歷史的發展中,每個社會都因其生存所需而發展成某一個形式,並陷在這個形式之中,而忽略了眾人與共的人性面,更廣泛的人性目標。社會目標與普遍目標的衝突也導致所有種類的社會性幻象,這些幻象抹除了人性目標,並把那個社會的目標合理化。因此我們可以說,意識的內容大部分是虛構與幻象,不能呈現事實的本象。」[259]
這個層次的突破,便相當於突破「不自私」的階段,也從「自私」的階段中領悟何謂屬於自己的「真實」。
「自私」之所以自私,舉佛洛姆說的:「......外表上他似乎對自己照顧得過分,實際上他只是徒勞無益的想掩蓋和補償他的失敗——他對於真正的自己照顧失敗。」[260]
而之所以對真正的自己照顧失敗,是「因為關於他的愛究竟是什麼,他往往已經築成了一些思想,這些思想比他的愛更為成熟,而他這方面的思想把他對於愛之本質遮蓋起來,並且把他合理化」[261]的原故。
而「自私」之所以能自愛,便是他經過這番經歷,總算看清了自己追求的是社會形式化、合理化的幻象目標,而能真正去照顧那個真正的自己。
然後,當真正的自己得到他自己真正的瞭解、尊重、照顧,並負起責任,這份「真實」就會成就人之靈性的圓滿,因而得以走入了「自愛」階段。
《走向生命的巔峰:馬斯洛的人本心理學》一書對自我實現的需要(self actualization need)之描述是:人對於自我發揮和完成的欲望,也是一種使自己的潛力得以實現並完善自己的傾向。
這種傾向可以說是一個人愈來愈成為獨特的那個人,成為他所認為自己能夠成為的一切。
就如一位自認是畫家的人認為自己必須繪畫、一位自認是作曲家的人認為自己必須作曲、一位自認是詩人的人認為自己必須寫詩,否則他始終無法感受寧靜。
這即表示,一個人認知自己能夠成為什麼,他就認為自己必須要成為什麼,並能做到與之相應的什麼。
滿足自我實現需要的方式在人與人之間是大不相同的。
有的人可能想由此成為一位理想的母親,有的人可能想在體育上大顯身手,還有的人可能想在繪畫或創造發明上有所表現。
在這一階層上,個人間的差異是最大的。[262]
對於上述,我們是贊同的。
因為差異真的很大,所以需要「尊重」;能尊重彼此間的不同後,便能專心致力於他認為「必須」忠於他自己的本性,且「必須」完善自己所有可能的內在需要。
也是對於上述,我們認為,那份自認為是什麼就要做到的「必須」,就是想要圓滿人之理性所需要突破的那第二層的幻象——自我陶醉——以佛洛姆說的:「愛的能力依脫離自我陶醉的能力而定」。
[注釋]=================
[258]MBA智庫百科“訊息加工”(OL) http://wiki.mbalib.com/zh-tw/%E4%BF%A1%E6%81%AF%E5%8A%A0%E5%B7%A5
[259]鈴木大拙、弗洛姆(Erich Fromm).孟祥森譯.禪與精神分析(M).臺北市:志文出版社.1983.11.p154-p155
[260]埃裡西.佛洛姆(Erich Fromm).孟祥森譯.愛的藝術(M).臺北市:志文出版社.2003.08.p87
[261]同上註,p114
[262]彭運石.走向生命的巔峰--馬斯洛的人本心理學(M).臺北市:貓頭鷹出版社:城邦文化發行.2001.01.p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