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要孩子有所成就,請不要再拿成績論斷他們。
這句話可能會讓許多把成績視為一切的家長感到震驚,但這正是我幫孩子改作文的過程中得出的深刻體悟。
在批改作文的過程中,我發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學生:
- 害怕錯誤、小心翼翼的孩子;
- 勇敢表現、敢於嘗試的孩子。
《心態致勝》認為「成長思維」與「定型思維」是成功與失敗的關鍵;
《深度職場力》認為「熱情思維」和「技藝思維」是能否在工作中找到幸福的關鍵。
我認為不論是哪種思維,兩者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回:父母如何對帶孩子的成績。
我更好奇的是:怎樣才能讓孩子在變化多端的時代,樂於面對挑戰與困難?

成績論斷如何阻礙孩子的成就
半途而廢的人,往往不是討厭自己做的事,而是討厭錯誤打擊自己的整體人格。
當孩子習慣被成績評判時,他們會將考試失利等同於自己這個人的失敗,而不是將其視為學習過程中的正常現象。這種錯誤的認知會讓孩子對犯錯產生深層的恐懼。
之所以會害怕錯誤,正是因為成績衡量自己的「一切」。
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會認為自己的價值完全取決於分數的高低,而忽略了學習本身的意義和樂趣。這種心態會讓他們在面對挑戰時,首先考慮的不是如何解決問題,而是如何避免失敗。
為了不要失敗,他們會選擇不要努力,或是一遇到困難就轉換跑道。
這種逃避行為看似保護了自尊,實際上卻阻礙了能力的培養。
《深度職場力》一書中認為:唯一能夠帶給事業成就的,正是技藝思維。只有長期培養能力,才能夠有所成就。
拿成績論斷孩子,或許是最容易監督他們的方式。然而,一旦孩子沒了監督,就不會想要再接觸任何具有前途,但需要長期投入的領域。
兩種學生的鮮明對比
現在讓我們回到我在改作文時觀察到的兩種學生,他們的差異正好印證了成績論斷對孩子的深遠影響。

我從作文看見孩子的未來
第一種是非常害怕錯誤的孩子。
他們的作文中經常提到考試失利時父母的責備,字裡行間透露出對犯錯的深度恐懼。
有趣的是,這些孩子在寫作過程中也會展現同樣的行為模式。當他們意識到某個內容可能不夠好時,會立刻跳到別的話題上轉移焦點,而不是深入思考和改善。
如果他們能夠繼續探討父母的責備對自己是否真的有益,整篇文章就會更加連貫深刻。
遺憾的是,他們選擇了逃避。
這種行為模式一旦形成,就會在生活的各個層面重複出現。
久而久之,他們一旦遇到困難,就會習慣性地轉移焦點,導致本來可能成功的事情功虧一簣。
第二種孩子則完全不同,他們根本不在乎對錯,而是豪情地玩弄文字。
雖然文章中會有一些錯誤,但因為他們敢於大膽用詞。例如:四年級的孩子把自己的尖叫聲形容成「自創的協奏曲」。
不僅整篇文章都很連貫,老師在批改時都覺得很有趣,知道這個孩子一定可以寫得更好。
這種孩子展現出來的是對探索的熱情和對錯誤的包容,這正是成就卓越所必需的品質。
從化學課看見大學新生的未來

更有說服力的例子來自《心態致勝》這本經典著作。
史丹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卡蘿.杜維克(Carol S. Dweck)觀察醫科預備生學習化學時,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
一開始,所有學生都對化學很感興趣,畢竟化學作為煉金術的直系子孫,必定讓人感到驚奇。然而,一個學期之後情況就完全不同了。
當化學成績公布後,兩種心態的學生開始產生明顯差異。杜維克觀察到:
成長思維者顯然在拓展自我時興致高昂......定型思維者只喜歡自己有十足把握的事。
化學確實很困難,平均成績只有C+,沒有人拿到A。可見班上所有人對化學都「沒有把握」。但能否成為優秀學生的關鍵在於,學生們如何分離自己跟成績的關係。
一名採用定型思維的學生說:「課程愈困難,我愈得強迫自己為了考試用功念書。我從前對化學很感興趣,可是現在一想到就覺得胃不舒服。」(我的學生也在作文中形容過考卷讓她「胃痛」)
相反,另一名具有成長思維的學生說:「雖然比我想像中困難得多,不過這是我想做的,所以只會讓我更堅定。如果別人說我做不到,我會更努力向前。」
錯誤的出現,對於定型思維的學生來說,等同於「我不會○○。既然不會的話,為什麼要失敗的風險,繼續去努力呢?不如就這麼放棄了吧。」
擅長逃避失敗的思維方式不是憑空而來,正是小時候父母對待自己與成績的方式,內化到大腦裡。
只要沒有意識到定型思維,即使人已經長大到二十歲,面對錯誤的方式還是跟小時候一樣。不是否定自己,就是逃避錯誤。
重新認識成績的真正意義

我們需要重新認識成績的真正意義:成績是判斷孩子優點和弱點的工具,而不是判斷孩子好壞的指標。
當我們將成績視為診斷工具而非評判標準時,它就能發揮真正的作用——幫助孩子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況,找到需要改進的地方。
愈害怕錯誤的孩子,愈容易故步自封。
這種恐懼會讓他們選擇安全的道路,避免冒險和挑戰。然而,真正的成長往往來自於走出舒適圈,面對未知的挑戰。當孩子害怕犯錯時,他們就失去了探索和創新的勇氣。
想要在未來具有競爭力,最重要的是培養把錯誤當成任務的能力。
快速變化的現代社會中,那些能夠從錯誤中學習、在挫折中成長的人,才能夠適應變化、克服困難,最終獲得真正的成就。因此,
如果我們真心希望孩子能夠在未來有所成就,就應該停止用成績來論斷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