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格友 Iris 的〈快樂是一種無知嗎?從尼采談起〉的文章,真的很想回覆。但礙於留言限定1000字,只好另寫一個文章。
如果你曾經感到萬事萬物都沒有意義,因而無法感到快樂,請記住外面還有更廣闊的世界等著你去探索。
理解虛無本質的同時,仍然能夠感到快樂的關鍵,在於我們的內心是否能找到和諧統一。也許你也有過這樣的經歷:
一方面覺得無知很危險,另一方面又羨慕那些看似無憂無慮的人。
這種內在的拉扯會讓我們一邊用知識武裝自己,試圖避免再次受傷;一邊又相信只有「不知道太多」的人才能快樂,因此認定自己注定與快樂無緣。
正如卡倫·荷妮在《我們內心的衝突》中所言:
我們越是直面自己的衝突,並尋求解決之策,內心就能獲得越多的自由與力量。
不需要回到無知
如果你相信「知道太多就無法快樂」,我想和你分享一個真相:真正的快樂不需要無知作為代價。
我們確實無法回到童年時光,就像《攻殼機動隊》的主角草薙素子,發現自己的靈魂竟然棲居於量產的機械軀殼之際,引用《哥林多前書》的一句話:
當我是小孩子的時候,我的思想、言語和邏輯都像小孩子,
長大後,我就把一切幼稚的事丟棄了。
既然我們已經成長,就該用成長後的智慧來擁抱生活。
無知的快樂與有知的力量
確實,無知者沒有現實的負擔,一切以自我為中心,不需要在意他人的感受,也不知道社會險惡與世界的虛無,具有某種程度上的快樂。然而,一件事必然有兩種面向。
無知者比我們想像得脆弱,因為他們的力量尚未得到發展。
孩童之所以快樂,不是因為他們是孩童,而是因為他們有監護人可以為他們遮風避雨。
有父母庇護的孩童,才可以無憂無慮地玩耍。
他們不用下午五點放學後,還要趕著去超商上大夜班。他們不知道勞基法的規定,也不需要知道勞保跟健保的差異。
不用上班或許在大人眼裡看起來是好事,但他們缺乏獨立生活的知識與力量,無法負擔應有的責任,無法在社會上賺取足夠的金錢,創造自己的現實。
沒辦法創造屬於自己的現實,就是無知需要付出的代價。
而你,擁有知識的你,有著更強大的力量——你可以用理解來掌控自己的人生。
知識是創造現實的工具
這世界有一個事實:世間萬物皆由原子構成,原子的大部分體積由飄忽不定的電子組成,它們隔著一大片虛無,圍繞著極小的原子核。也就是說,其實「這個世界其實空無一物。」

同樣的事實(fact)可以因為知識與態度的差異,產生四種現實(realities)
- 有知識且被動接受事實:有原子的知識,卻不具備好奇心,會讓事實只是變得更深邃,像是「構成我們的虛無,構成虛無的我們」這樣很哲學的想法,但現實卻毫無改變。
- 沒有知識且被動接受現實:沒有原子的知識,只能看石頭是石頭,看水是水,視角侷限於表面的現實。
- 沒知識且主動創造現實:最著名的例子是物理學家法拉第(Faraday)。他擅長於實驗,但不擅長於數學,導致他發現電磁感應也未受學術界認可。直到一百年後的馬克士威證明他的實驗,才受到重新受到重視。
- 有知識且主動創造現實:多位科學家思考「既然電子會跑來跑去,不一定要跟隨固定的原子,那我可以做什麼?」
就是積極運用知識的想法,經歷數百年發展成電磁學,探索出越來越多知識,並衍生出今日的電子工程。進而從本來就存在的事實之中,創造出只屬於人類的現實。
快樂屬於......?

回歸到無知者和有知者,究竟誰比較快樂呢?
也許主觀的程度無法比較,但是客觀的強度就能比較了。
我們知道,無知者的快樂極為脆弱。
他們的快樂建立在安穩的外在條件上——需要父母的庇護、穩定的環境、不變的現狀。一旦現實發生變化,這份快樂就會瞬間崩塌,因為他們缺乏應對的力量。
積極的有知者能將知識轉化為創造現實的工具,獲得超越無知者那種弱不禁風快樂的堅韌喜悅。
他們不依賴外在的安穩,而是用理解和智慧主動塑造屬於自己的現實。
只有有知者,才能擁有真正堅強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