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猶豫?
「他以前對我真的很好……」
「我們曾經那麼快樂……」「走到這一步好不容易,我怎麼能放棄?」
當你對一段關係感到不確定時,最常浮現的,往往不是現在的失落,而是過去的甜蜜。
你會懷念對方當初的溫柔、回想你們一起笑的樣子,然後開始動搖——
是不是我太敏感?
是不是我該再忍耐一下?
是不是我們還有機會?
但你知道嗎?
這樣的思維模式,
背後其實藏著兩個非常典型的心理學現象:
① 沉沒成本謬誤(Sunk Cost Fallacy)
沉沒成本,指的是你已經付出且無法收回的時間、金錢、情感。
付出越多,人就越難抽身,因為我們會想:
「都已經花這麼多心力了,怎麼可以現在放棄?」
但真正理性且健康的做法,是看「現在這段關係是否仍值得投入」,而不是被「過去已經投入多少」綁住。
心理學家認為,過度依賴沉沒成本來做決策,會導致我們持續待在一段其實已經不適合的關係裡,只為了不讓自己「看起來像輸家」。
但請記住:真正的失敗,是明明不快樂,卻還是強迫自己繼續。
② 記憶美化效應
人腦在回想過去時,常會「自動柔焦」,只記得那些美好的、甜蜜的、浪漫的片段,而忽略當時也許早已出現的警訊。
比如:你會記得他某次為你煮宵夜,卻忘了那天你們大吵一架;你記得他曾經說想陪你一輩子,卻忘了他後來常說你很煩。
這不是你故意選擇遺忘,而是大腦的保護機制。
記憶美化,讓我們對過去產生留戀,但也可能讓我們對「當下的不快樂」視而不見。
那麼,我們該怎麼做,才能讓自己不被這兩大心理陷阱困住?
請你試著誠實問自己一個問題:
「如果此刻是我第一次遇見他,在不考慮過去的前提下,我會選擇和他開始交往嗎?」
這個問題很簡單,但威力非常大。
它能幫你剝開回憶的糖衣,只留下「此時此刻」的真相:
你們現在的關係,真的讓你快樂嗎?
他現在的行為,還是你欣賞與認同的嗎?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也許你該為「現在的自己」做一個全新的決定,而不是為了「過去的你」繼續將就。
心理學家 John Gottman 曾提出「情感帳戶」的概念,把一段關係想像成一個帳戶:
每一次的體貼、理解、共鳴,都是存款;每一次的忽視、指責、冷暴力,都是提款。
若提款大於存款,再好的感情也會慢慢透支,甚至破產。
所以當你不斷提醒自己「他以前多好」的時候,也請問問自己:「我們的帳戶現在還有餘額嗎?」
最後:
① 不快樂不是幻覺,你的感受就是事實。
如果你總是覺得心很累、總是要逼自己理解對方,那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你已經努力太久了。
② 離開不是失敗,是選擇另一種可能。
真正的勇敢,是在該結束的時候,學會放手。
③ 不被愛的那一刻,就應該好好愛自己。
因為你值得在關係裡被看見、被珍惜,而不是一再地委屈和懷疑自己。
你不是不夠堅強,只是終於願意誠實看清「這段關係沒有你想像中的那麼好了」。
你不是輕易放棄,而是終於明白:繼續留在錯的地方,才會錯過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