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收到那封信時,氣到整個人都在發抖。
信裡的內容不長,但每一句話都像在否定我的努力與價值。
那瞬間我心裡五味雜陳:委屈、憤怒、難過交織在一起。
也是那一刻,我體悟到一個職場鐵律——默默做事,不但不會被看見,反而可能被誤解,甚至所有辛勞都會被視為理所當然。
🔍 事情的來龍去脈
我一直以來都很努力做事,甚至在繁重的工作之餘,還自己掏錢報名課程、利用閒暇時間進修,為的就是能更專業地支援工作中需要的程式技術。
不懂的地方就自己查資料、練習、操作,從不把問題推給別人,也從未主動向公司告知我做了多少事,總覺得努力學的東西學到了也是自己的,不需要過度邀功。
然而,主管不但從未主動詢問我的學習狀況,也從未提供他所承諾的教學資源。相反的,卻經常以「我都沒有看到妳在主動學習」、「妳應該積極解決問題」為由,對我口頭指責,這種狀況已經持續了好幾個月,而我每次都是默默隱忍。
這次更誇張了!
他竟然在下班時間寄來一封表面上像是關心與鼓勵、實際上充滿責備的信,內容大略寫著:
「希望妳下次遇到問題時,能主動去找方法解決,並展現更積極的學習態度。」
這樣看似溫和的字句,其實是在暗指我缺乏積極學習的能力,甚至沒有在成長。
我當下非常憤怒,也在猶豫:「是不是該繼續忍耐?是不是就這樣算了?」
但最後,我決定不能再繼續沉默下去了。
💌 我的回應方式:冷靜、具體、有根據
為了避免情緒化、要保留紀錄、理清邏輯,我選擇以「信件回信」方式回應,而不是直接當面理論。這不是一場爭辯,而是為了釐清誤會、呈現事實、表明立場的回應。
我在信中這樣寫道:
感謝您提供的意見與轉寄資訊,針對您提到「遇到困難時未主動尋找解法」的部分,我希望能補充一些說明,讓您更清楚我的學習狀況及目前的困境。
公司官網委外由廠商開發,我對於程式架構不了解、存在技術限制,若要進行修改,其實並不如表面上看起來簡單。過去我已多次主動向廠商提出希望獲得教學資源,但並未獲得對方回應及實質協助。您曾提過會協助安排教育訓練,但至今尚未有進一步訊息。在資源極度有限的狀況下,我仍持續透過自行查詢及摸索、嘗試處理所遇問題,也已累積部分經驗並成功完成內部需求修改與穩定上線。
因此,當我看到「未主動積極解決問題或求助」的評論時,內心非常挫敗。
關於您提及的假設性問題,我理解若是出於未來準備的考量,我也十分樂意提早學習,但也希望未來能更具體提供所需方向與資源,以減少誤會並提升效率。
再次感謝您的提醒,我會持續努力精進,也期望未來能在合理期待與互相理解的基礎下完成任務。
這封信我花了不少時間構思與修正,既要保持冷靜與專業,也要不卑不亢,精準點出問題核心。
🗣️ 主管的反應:一場一小時的談話
後來,主管約我進會議室談話。
談話持續了一個小時。起初,他依然維持上對下的說教姿態,試圖淡化信件內容帶來的負面感受。但我明顯感受到,他對於未與我事先溝通就寄出那樣的信,內心其實略感慚愧。
整場會議他講得多,我講得少。我選擇繼續用理性與事實回應,具體地指出我的學習過程、遇到的困難,以及對未來合作的期望。他聽進去了,但仍試圖維持他的威嚴。
儘管如此,從那次之後,他的態度真的變了——不再有以往的輕蔑口氣,也不再隨意對我惡言相向。
🧠 我學到的事
這件事讓我學到三件事:
1. 默默做事不是美德,是風險
在一些主管眼中,「可見度」比「能力」更重要。
如果沒有讓他知道妳做了什麼,對他來說就是什麼都沒做。
2. 該說的要說,該回應的要回應
不是每件事都值得爭論,但當關係到自己的職業聲譽與努力成果時,絕對不能選擇沉默。
勇敢表達立場,能幫自己劃清責任、重建信任。
3. 職場是策略,不是情緒戰場
冷靜地、有條理地說明自己在做什麼、為什麼這麼做,是面對不公平指責時最有效的武器。
💬 結語
如果你也曾經在職場上努力不被看見、默默做事卻被誤解,我想對你、也對往後的我自己說:
請不要害怕表達自己。
不是每一次回擊都是對抗,有時候,那是你在為自己的專業與尊嚴站穩立場。這不只是一次反擊,更是一個轉捩點——從「被看不見」的人,成為「值得被尊重」的同仁。
📮 歡迎在留言區分享你的經歷——你是否也曾因為太過低調,而被錯誤對待?又是如何為自己發聲的?讓我們一起學會,如何在職場中保護自己、站穩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