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ngel & Devil
「別被大腦控制了」這個課題,幾年前我在書本第一次認知到,但一直到最近,我才真正開始認真思考它。
🧨 年輕時的我:習慣用情緒來處理事情
回想年輕時的自己,總是喜歡用情緒來處理事情,這個情緒大部份指的是「生氣」,印象中工作中達不到的事,好像只要生氣起來,事情就可以獲得一定程度的解決。但這樣的反應方式,或許跟我所處的教育背景與職場環境有關。
在那個年代——
成績不好會被體罰、工作出錯會被罵、提案被退甚至被當場丟掉,都算正常。我們從小被訓練要察言觀色,只要感受到別人的不悅,就代表我需要改進。久而久之,我變得非常在意別人的情緒,也學會用情緒來換取結果。
👔 成為主管後,我複製了這套習慣
後來,我升上了主管職,除了繼續「做事」,我也開始「帶人」。我沒意識到的是—我也把過去那一套情緒處理方式帶進了團隊中。與同事溝通時,我習慣反應情緒,甚至用來主導談話;當事情不如預期,我會用壓力方式要求。
起初,我不覺得有什麼問題,部門照常運作、人走再補,有我在事情就不會出錯。但真的「沒問題」嗎?
直到團隊成員走光的那一刻,我才開始反思:「我真的在帶人嗎?還是在操控?」(註:關於團隊領導,會再另文分享。)
回到主題,是我們在控制大腦還是大腦控制著我們,這個界線有時不那麼清楚,我們得先了解一下大腦運作模式。
🧠 康納曼的理論:我們正在被「自動駕駛」模式綁架
在《快思慢想》(Thinking, Fast and Slow)這本書中,行為經濟學家康納曼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
我們的大腦其實有兩套系統在運作:
- System 1:自動系統
快速、直覺、慣性反應,不需耗費太多思考資源。
例如刷牙、開車、滑手機、看到提案被否定就瞬間不爽——這些都屬於 System 1 的反應。 - System 2:思考系統
慢速、有意識、需要努力,會分析、判斷與推理。
比如做提案簡報、解決複雜衝突、寫文章或面對批評時思考下一步該怎麼做。
我們大多數時間都在 System 1 的掌控下生活,因為它「省力」。
但當你用 System 1 的習慣性反應,去處理本應由 System 2 慎思判斷的事情時,災難就會發生。。。
對大腦運作稍有理解後,我們需要再了解怎麼覺察自己。
👁️ 後設認知:你能「看見自己」的那一刻
我讀了一些書籍,其實都有提到後設認知的概念(不一定是用這個詞),才開始更理解:所謂的成長,不是只靠時間累積,而是學會跳出來覺察自己。
像是這樣的時刻:
- 當我因為累不想運動時,我會提醒自己:「這是大腦在找藉口,還是我真的需要休息?」
- 當我覺得同事做錯時,我會問自己:「是他的問題?還是我內在的不安全感又發作了?」
這些反問,不是為了懷疑自己,而是為了把主控權拿回來,讓我做選擇,而不是被大腦的慣性驅動。
就像電影主角做決定時,左肩會跳出小惡魔、右肩出現小天使—我們的大腦也一樣,一邊是舊習慣、一邊是覺察力,兩邊每天在拔河。
🎯 結語:真正的「主控」,來自覺察與選擇
我們其實一直都有選擇,只是當你被「大腦自動駕駛」控制時,你會忘記自己可以踩煞車、換方向。
當你願意慢下來、觀察自己的反應,問一個「為什麼我會這樣?」的問題,你就已經從System 1轉向了System 2,你就開始走在了「真正理解自己」的路上。
別被大腦控制了,也許我們無法完全控制人生,但我們可以選擇怎麼回應它。
—丁飛多|還在學習駕馭自己大腦的上班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