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提升自我及團隊管理能力、有效設定目標並達成KPI?
《一分鐘經理》這本經典領導書提供了簡單又實用的管理技巧,(一分鐘目標、一分鐘讚美、一分鐘責備)
再搭配SMART原則(具體、可衡量、可達成、相關性、時限性)
幫助你無論是個人目標管理還是帶人溝通,都能掌握高效關鍵。

一分鐘目標、一分鐘讚美、一分鐘責備
《一分鐘經理》這本經典的管理書,由肯.布蘭查與史賓賽.強森共同撰寫,透過寓言故事形式,講述一位年輕人尋找理想管理者的過程。書中提出三項簡單卻強大的行為:
一分鐘目標、一分鐘讚美、一分鐘責備
幫助主管在人性與效率之間找到平衡。
但若能進一步結合現代企業管理中廣泛運用的 SMART 原則(具體、可衡量、可實現、相關、有時限)
這三項技巧不僅能提升行動的可操作性,更能放大它的影響力。
讓我們一起重新認識這三項技巧,並學會如何在日常工作中靈活應用。

SMART原則
一分鐘目標:不是簡化工作,而是聚焦方向
「一分鐘目標」強調的是「讓每一個人都清楚自己該完成什麼」,而不是等到月底才回頭檢討。
但很多時候,所謂的「目標」常常太模糊。例如:「提升客戶滿意度」、「增加銷售」——這些話看起來有道理,但實際上無法具體執行。
這時,SMART 原則就成為完美補足:
當你說「我們的目標是在第三季結束前,將產品A的回購率從20%提升到30%
」,這就是:
- 具體(Specific)、
- 可衡量(Measurable)、
- 合理可實現(Achievable)、
- 與團隊策略相關(Relevant)、
- 有明確時限(Time-bound)的好目標。
這樣的設定不只能幫助員工快速對焦,也方便每天用「一分鐘」回顧進度、自我修正,真正落實所謂的自我管理與責任感。 簡單說,
📢 目標不該是模糊的宣言,而是一種可回顧的行動地圖。
一分鐘讚美:讓好的行為立刻被看見、被放大
激勵員工💫,絕不是等到年終表現評估才一次說完。人會在被看見的當下感到價值。
當你立刻指出某位同仁剛剛在處理棘手客訴時展現了冷靜與效率,這個回饋會迅速強化他的好行為。而當他覺得被重視,就更願意維持甚至精進表現。
📢 這種讚美要有效,就得掌握三個重點:
- 具體。不是說「你最近表現不錯」,而是「你昨天上午很快的協調完客戶的物流問題,節省我們整個團隊的時間,真的很厲害。」
- 即時。不要讓讚美延後,因為正向回饋的最佳時效,是在事情發生後不久。人腦對當下經驗的記憶最鮮明。
- 真誠。語氣要真,不要機械式地說場面話。若能加入你的情緒,例如「我覺得物流這個問題你處理的很棒!」,會更有穿透力。
你會發現,當你願意多花「一分鐘」誠懇讚美,就等於每天在團隊文化中撒下一點光。
一分鐘責備:不是羞辱,而是引導與修正
責備💢,往往是管理中最難處理的一環。太輕,沒效果;太重,容易造成關係破裂或情緒反彈。
《一分鐘經理》主張的「一分鐘責備」不是冷酷地指責人,而是清楚指出行為問題,幫助對方調整,並重申你對他的信任與期待。
📢 這個過程可以簡化為四步驟:
- 立即私下反饋。不要讓問題累積,更不要公開斥責。
- 聚焦行為,不攻擊人格。舉例:「你今天在會議中兩次打斷同事發言,這讓我們很難順利完成討論。」
- 真誠地說明影響與感受。讓對方知道錯誤帶來的後果與感受,但不是情緒發洩。
- 快速收尾,並表達信任。「你平常的溝通能力很好,我相信這只是今天的疏忽,下次你一定能做得更好。」
這不僅能讓對方理解錯誤本質,更能維繫關係與信任,形成一種「犯錯可以、但必須改正」的文化氛圍。
把「一分鐘」變成你的日常
🤨 我們常以為有效的管理需要龐大的系統、複雜的指標、密集的會議。其實不然。
只要掌握三個一分鐘技巧,加上 SMART 原則的精準結構,你每天與人互動的片段時光,都能成為推動成長與文化的關鍵節點。
- 一分鐘目標,幫助對焦並自我管理;
- 一分鐘讚美,激發動力與成就感;
- 一分鐘責備,引導修正並維持關係;
- 搭配 SMART 原則,你就有一套可複製、可執行的高效管理模型。
這不只是管理者的工具,也可以是你作為創業者、老師、父母、團隊成員,與人互動時的精準指南。

一分鐘經理×SMART原則=高效率管理
簡單,就是力量
我們生活在一個資訊過載、時間分散的時代,但最有效的改變,往往來自那些最簡單、最直接、最真誠的行為。
當你願意多花一分鐘設目標、一分鐘給讚美、一分鐘勇敢說出問題,你不只是領導別人,也在訓練自己成為更清晰、更溫暖、更有效的人。
有一天,當你回頭看時,你會發現改變整個團隊甚至整個人生的,正是這些一分鐘的選擇。
💡 常見管理問題解答(FAQ)
❓ Q1:新手主管最常犯的錯誤是什麼? 👉 很多新手主管一上任就急著「管人」,卻忽略設定清楚的目標與期望。《一分鐘經理》強調,領導的第一步應該是與部屬一起釐清目標,這正是 SMART 原則中「具體」與「相關性」的應用。 ❓ Q2:我該如何有效設定個人KPI? 👉 好的個人KPI應該可衡量、可達成,並與團隊整體目標有關。使用 SMART 原則能幫助你檢查 KPI 是否太模糊或不切實際。《一分鐘經理》中也提醒,清楚定義成功的標準,是主管與部屬溝通的起點。 ❓ Q3:如何帶人又不當壞人? 👉 很多主管不想「管太多」,怕被討厭。其實管理不是控制,是設立邊界與支持。《一分鐘經理》提醒主管,持續給予具體、即時的回饋,比一次性的大糾正更有效,也更能建立信任感。 ❓ Q4:怎麼讓開會更有效? 👉 有效開會的關鍵,不在會議進行中,而是事前是否明確設定「目標」。使用 SMART 原則來為每場會議設定目標、時限與衡量標準,能大幅提升會議效率與決策品質,避免空轉與時間浪費。
希望這篇文章的內容對您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