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覺得,隨著年齡增長,與原生家庭之間的距離也逐漸拉開?
你是否發現,自己難以與情緒強烈、控制欲強的父母溝通,甚至難以同住?
英國心理學家約翰・鮑比(John Bowlby)提出、瑪麗・安斯沃斯(Mary Ainsworth)進一步發展的「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指出,孩童與主要照顧者之間的早期情感連結,對人格養成與未來的人際關係具有深遠影響。
「依附理論」認為,孩子天生會尋求照顧者的靠近,以獲得安全感與情緒慰藉。這些早期建立的依附關係,是心理健康發展的根基。根據研究,這些依附關係可分為四種類型:
四種依附類型
- 安全型(Secure):信任他人、自我感穩定,能建立健康親密關係。
- 逃避型(Avoidant):傾向壓抑情感,與他人保持距離,難以親密。
- 焦慮/矛盾型(Ambivalent/Resistant):情感依附強烈,害怕被拋棄,時而黏人,時而抗拒。
- 混亂型(Disorganized):行為混亂、畏懼依附,常與創傷經驗或照顧者的不一致行為有關。
除了這四種類型,我在閱讀美國作家薇薇安・戈妮克(Vivian Gornick)的回憶錄《深情依附:回憶錄》(Fierce Attachments: A Memoir)時,看見了第五種極具東方文化色彩的依附型態——介於愛與壓抑之間的糾纏。

身為移民第二代,戈妮克在紐約市的背景下,回顧她與母親一生既窒息又難以割捨的情感連結。她既不美化母親,也不妖魔化對方,而是誠實描繪母親作為一個複雜而完整的人:充滿激情、苛刻、批判,同時也渴望被愛與認可。
這段母女關係深刻揭示了家庭的雙重面貌——既滋養我們,也可能深深傷害我們。在她們的對話中,我彷彿照見許多華人與原生家庭之間的矛盾與糾結:愛與怒、依賴與反叛、親密與距離。
閱讀Fierce Attachments: A Memoir《深情依附:回憶錄》,讓我學會以更清晰也更寬容的眼光看待我的母親——也看待我自己。這本書幫助我理解,那些給予我們生命的人,有時也正是我們獨立之路上最大的挑戰者。唯有誠實地與自己對話,坦然地接納家庭與自我的不完美,我們才能更成熟地走向真正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