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飲食,是指在進食時,仔細留意當下你的內在,肉體、腦和心,以及外在,你的周遭環境、正在吃的東西,所發生的一切狀況,不帶批判或評斷的全面性覺察
外在權威來源包含:節食大師,熱量計算,經驗交流,減重代餐包或飲品、名人推薦減重計畫
正念飲食法,是讓你回到內在權威來源:你的身體、心、意志。這些都是值得信賴的、屬於你自己的智慧和同理心的根源
眼、觸覺、耳、鼻、嘴、胃、細胞、腦、心,
而對於各種飢餓,有以下建議
眼:如果眼睛要求:「那個看起來好好吃,我們多吃點吧。」不妨停下來徵詢你的胃,看看它是不是已經飽了;問身體多出來食物是否對身體有益;善用尺寸,用小一點的餐盤,或離開餐廳到別處吃飯
觸:包含舌頭和手,進食時專注於觸覺和嚼勁,能為吃這件事帶來更大的愉悅和滿足。除了食物,有許多方法可以透過觸感來滋養你自己,例如擁抱自己、輕輕按摩、熱水澡等
耳:如果覺得心煩焦慮,那麼停下來,張開雙耳,專心聆聽一、兩分鐘,擺脫雜念
鼻:除了食物有許多方法能滋養嗅覺,例如散步時留意各種氣味,在家中時聞各類產品等(例如香皂、洗衣粉、乳液),留意味道、情緒、心境、激起的回憶等
嘴:放慢吃的速度,用心品嚐最初幾口食物的味道,同時專注於心的感受
胃:將注意力放在胃,問有幾分飽,問有多少空間可以處理食物(例如一碗或兩碗),用餐到半途時重覆這些問題,結束時再問一遍
細胞、身體:注意力轉向內在,問身體它需要什麼來維持其運作
腦:思考關於食物的事,也可以用心覺察自己正在吃什麼,後者會帶來更大的滿足
心:突然想吃的時候,檢視一下在這股衝動升起前,正感受到什麼樣的情緒,或者正興起什麼念頭;用許多方式都能滋潤內心,例如創意活動、走入大自然、歸心祈禱等
當吃東西時,可以先暫停一下,用0-10分為每種飢餓打分數,問問看到底是誰餓了,在用餐中途,或是在點第二份餐點前,可以再次進行這項評估,有助於調整食物分量,以便符合身體的實際需求
而書中也提到幾個特別的技巧,可提供給大家作為參考,例如
吃喝時,特意覺察舌頭,不時停下來問自己:「我的舌頭現在有什麼感覺,或者正在做什麼?」,可以讓舌頭先停下來,再緩緩開始啟動,仔細觀察移動方式
靜坐幾分鐘,把注意力放在身體,體內有沒有哪些部位是空的?迴避或者尋找消遣娛樂,都不是解決不對勁感覺的辦法,不滿足感的真正根源是精神上的,因此也只能靠精神療法來解決
將覺知帶入前面提到的九種飢餓相關器官,分別停留在各種感覺上,移到下個器官時,可對其說:「願你排除萬難,願你舒適自在,願你得到健康。」
「放慢速度」是採行的最有效的正念飲食練習法之一,須嚼幾下取決於食物的品項
吃一口之後,將餐具放回碗盤上,讓覺知集中在嘴巴,直到這一口食物被仔細品味而後吞下,才拿起餐具吃第二口;如果用雙手進食的食物,可以在每一口之間放下食物
對食物和相關事物表達感謝,例如感謝陽光、雨水、生命、帶來食物的人,或者是直接對食物表達感謝(例如謝謝你,紅蘿蔔;謝謝你,馬鈴薯),例如可以想想看有多少人為這份蔬菜付出心力,也可以把植物生命過程相關的動植物、昆蟲、微生物等都算入
對身體表達感謝,覺察身體部位,移到下個部位前,對他說聲「謝謝你,身體部位,為我…」
注意力輪替法:與他人用餐時,讓大部分注意力,刻意地在你嘴裡的東西、以及聆聽談話兩者之間來回轉移,當你嘴裡有食物,就把大部分注意力放在嘴巴,若干注意力放在別人的談話上;吞下、嘴巴空下來,大部分注意力轉移到談話上
在今年過年的時候,我常常會吃了一大堆東西,例如看到有幾包堅果,結果打開一包之後,就一直吃停不下來,吃完一包又吃一包,然後過了一陣子之後,才覺得肚子很脹,然後因為吃了很多,結果也影響到後續活動(例如閱讀和寫作)的活動效率,然後就覺得很有罪惡感
雖然我自己有在算熱量,但常常會覺得如果熱量超過的話,隔天少吃應該能補回來吧,然後就在計算機上面按數字,結果到了隔天,還是繼續讓熱量超過
甚至有一天在早上起床的時候,可能是因為前一天的堅果真的吃了太多了,血液都集中在肚子附近裡面,頭非常暈,要蹲著幾分鐘才能緩解,感覺非常不舒服
本書中介紹的方法,則讓我檢視我的飲食,我發現自己的進食速度似乎太快了,例如一顆堅果吃個兩到三口就吞下,有時候甚至一次就直接吃很多顆,但都沒有好好品嘗其中的味道,所以始終沒有得到滿足,即使是熱量相同的情況下,身心所獲得的滿足感還是會有所不同
也因此我開始放更多注意力放在身心感受,然後我發現有幾種情況,例如
胃常常是已經飽了,但嘴巴還在繼續吃;舌頭方面,常常是渴了想要喝水,而非一直吃食物填補,那;因為注意力分散(例如一邊看書和文章或寫作),結果沒有好好感受到食物味道
而書中提到放慢速度和問一問自己肚子感受,則讓更能體會到飽足感,例如有時候已經飽了後,我就會問問看自己,我繼續吃這些食物,能繼續感受到滿足感嗎?還是可以等到真的肚子餓了之後再開始吃。
這些方法可以幫助我更能夠控制食物份量以及一天涉入的熱量
有時候是因為情緒原因
例如因為過年之後要開學而感受到焦慮、家中聲音會干擾我導致煩躁、想要提高自己寫作產文效率而焦慮,這幾個原因都可能導致瘋狂吃,但是我就會去檢視一下,狂吃之後能否換解這種感覺,似乎好像沒有辦法,於是我想幾個解決方式(可參考正念的RAIN,以及「鬆綁你的焦慮習慣」這本書)
開學焦慮:這是否是現在要擔憂的事情呢?為什麼會擔心?有個原因是因為怕開學後睡眠作息調整,以及寫作受到影響,然後去注意身體的感受,問自己現在焦慮是不是反而讓目標更遠,是不是可以放掉這股焦慮,而專注於當下
家中聲音干擾:會導致生氣和煩躁,我的方式是會開白噪音或是戴上耳塞,以此排除
寫作產文焦慮:有些閱讀心得類文章是因為覺得書中內容很多,想要持續分享,但又怕文章字數太多了,那是不是可以分成幾篇來分享?以及問問看自己是否在使用過高標準去要求自己?而有些文章因為要連貫性,或許就不能分篇,那能否就接受它原本就應有的長度?
我是有用些技巧(例如卡片盒筆記以及參考過往作品)來提高效率,這些方法有效,但寫作仍需要時間的,而如果想寫的東西太多時,也可以去整理一下思緒,思考哪些是我優先想要發文的,排出優先順序
有時則是書中所謂的眼飢餓,例如在看到社群媒體有朋友吃東西,或是看Youtube的吃的影片,結果就想說別人在吃,那我是不是也可以來吃,結果開始吃了後,又吃進好多熱量,但想想看,即使不看的話,他們還是會在吃呀,我看不看跟他們吃不吃,本來就是兩回事,那為什麼我要將吃東西主導權交給這些別人?
另種情況是在餐廳裡(自助取用那種),有時候會看到他人吃,就覺得自己可以大吃,但跟上面同樣的情況,這真的是我的飽足感嗎? 陌生人或是親友吃什麼和他們飽了與否,以及我吃什麼和是否飽了,就是不同的事情,一起用餐的人吃的東西,也可能不是我身體所需的食物
這時就可以退後一步,想想看要不要點開來看,以及看到之後先想一下,聆聽自己的飽足感,另外我有時會用方式是反向過來,例如看一些減肥的人的一些文或影片,或者是自己寫的一些鼓勵語句,以此鼓勵自己。
而餐廳的話則比較特別,有時因為一次用餐時間較長(例如90分鐘),如果是份量固定的餐廳,然後當週遭的人沒什麼好聊的時候,這時我可能就會吃飯時看些內容或打文章,而自助裝菜的餐廳,有時能用正念技巧,控制食慾,吃完後專心投入其他活動,而有時也會裝很多低熱量生菜,邊看內容或打文章一邊吃,有時看手機也可以減少受到周遭他人用餐的影響
而書中提到的注意力輪替法,我會看一同用餐的人是誰,再決定是否要集中注意力聽對方說,每個人情況不同,可依照情況選擇
以上內容提供大家參考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