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媒體上常看到關於 Z 世代如何「顛覆職場文化」的討論,這些話題大多來自主管或舊世代的視角,指出 Z 世代在職場上的一些「特別現象」,像是:
1)追求自主性;自己的意見必需被聽到
2)絕不加班
3)安靜離職;不主動、不表態
我認為,這些變化其實不只是 Z 世代才有的,真正的問題是職場本來就對年輕人不太友善,迫使年輕人想出一套新的職場生存策略。
而隨著網路與社群媒體的普及,Z 世代透過媒體讓自己對職場的心態被看見,這也讓社會開始正視新世代與傳統職場文化之間的衝突與差異。
雖然我不是 Z 世代,但也還稱不上是職場老鳥。憑著這個「不夠資深」的觀察角度,以及與 Z 世代同事的相處經驗,我想分享一些看法:
1. Z 世代太過追求「自我實現」?
Z 世代的確比以前的世代更在意自我實現,但這樣的說法容易讓人誤會他們「不夠務實」。
事實上,我們正處在一個靠「創意」才有機會賺大錢的時代。光是「努力工作」早就不再保證會有回報。特別是在大公司裡,一堆人排隊等升遷,輪到你往往需要靠運氣。
就算一路順利晉升,加薪幅度可能也不符合你的期待,每年調薪還得看公司當年的盈虧狀況,這些都不是靠個人努力就可以控制的。
升遷困難、薪資成長有限的這些問題,並不是只存在於現在的年輕人。像在金融業當中,就有很多中年員工們,他們從年輕一路工作到中年,還是基層員工。只是他們後來把重心放在家庭上,對工作也就沒那麼在意了。
或許現在的年輕人,只是更早看清了這個現實。與其在體制裡辛苦等待升遷的那一天,他們選擇在職場裡「躺平」,把精力留給下班後的副業。
畢竟,職場本身就是一個「需要等待他人肯定與提拔」的系統,輪不輪得到你,往往不是努力就能決定的。與其把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不如自己拿回主導權,主動開闢屬於自己的戰場。
雖然創業或經營副業風險比較高,但至少方向由自己決定,成果也由自己承擔。我個人覺得,這樣的掌控感,比起一個看不到盡頭的升遷階梯,更讓人有努力過生活的踏實感。
2. 當老屁股遇上新世代
現在的年輕人從小就被教導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但是當這些有主見的年輕人進入職場,卻常常被貼上「太難管」的標籤。
我認為有幾個原因:
1)某些產業(像金融業)本來就不是以「創新」為導向,自然會對「有想法的人」感到有負擔。
我聽過一個說法:「越是重視效率的地方,員工的自主性通常越低。」這點我很認同,畢竟人多嘴雜,意見越多,想要達成共識就更困難。
2)部分資深員工自己無法跟上時代變化,還停留在「年輕人必需順從前輩」的傳統觀念。只要年輕人不服從,他們就給年輕人貼上「難相處」的標籤。
最後,我的結論是:
我個人認為,與其一味要求年輕人「適應職場」,也應該要訓練資深員工去理解年輕人的想法。因為未來只會有越來越多年輕人進入職場。除非老闆打算讓整間公司永遠讓「職場老人」主導,否則適應社會觀念的變化才是企業經營的長久之計。
追蹤我的IG: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