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和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餛飩」。這次來自於一個小朋友的眼睛,
這位有趣的孩子跟小書房提出來了一個問題:
『為什麼同樣的食物,有的叫雲吞,有的叫餛飩,有的叫扁食? 但是感覺雖然是不同名詞,大家都可以了解啊?』
這一瞬間,我忽然覺得語言真是奇妙。
同樣是一顆包著餡的麵食,有這麼多種叫法,卻又彼此都懂。
你不會懷疑那是不是餛飩,也不會覺得哪個名字才是「正確答案」——
我們好像很自然地,聽懂了彼此的世界。
這個簡單的生活日常後面, 請容我們與您分享兩個不同面向的啟發。
—
第一層啟發是:名字的不同,是文化的痕跡,也是生活的厚度。
在台灣,我們說「扁食」;北方人說「餛飩」;粵語地區說「雲吞」;四川人則說「抄手」——每一個名字的背後,藏著一段地方飲食記憶、語音文化、甚至家庭故事。
這讓我想起台灣路邊的「關東煮」,每個人對這鍋湯的記憶都不同:有的是冬天放學後的溫暖、有的是便利商店前的微光。而「小黃」這個詞,台灣人立刻就知道是計程車,但到了海外,可能變成了『Uber』『打的』等詞彙, 面對不同文化的朋友,我們可能還是需要花幾句話解釋。
語言從來不只是工具,它更像是一張地圖——
每一個不同的詞彙,都是一段生活的路線,也是一段集體記憶的線索。
—
第二層啟發是:理解不是詞彙統一,而是願意靠近彼此的世界。
我們之所以能理解「扁食=餛飩=雲吞」,不是因為有一本標準答案,而是因為我們都曾在生活裡與它們相遇、分享、連結。
當有人說:「我家都叫它抄手」,我們不會急著糾正,而是笑著點頭:「喔~我懂,那種皮薄湯鮮的東西對吧?」這樣的對話,不是知識的判準,而是情感的橋梁。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溫柔,不是強調一致,而是理解不一樣也沒關係。」
——《小事物的力量》 安迪・安德魯斯
也許我們可以從這些名字學會一件事——
如果你願意停下來、聽懂對方的說法,那個名字就不只是名字,而是一個你選擇理解的起點。
—
你呢?
你小時候吃的是餛飩、雲吞,還是扁食?
你還記得第一次發現它們其實是一樣的東西,是什麼時候嗎?
期待聽聽你的故事。
祝願你今天的每一個對話裡,都藏著一份彼此靠近的溫柔。
——企鵝不捨小書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