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常說「蛤?」可別只當作粗心或不專心,也可能是聽力在求救。
「蛤?你說什麼?」是不是常常聽到孩子這句話?
身為爸媽,第一個反應往往是:孩子是不是太調皮、不專心?
但其實,聽力問題可能悄悄藏在基因裡,影響孩子的世界,讓他們不自覺地「聽不清楚」。1. 聽力問題比你想得常見
在台灣,聽損並非罕見疾病,尤其是先天性或遺傳性聽損,約每千名新生兒中就有3位有不同程度的聽力障礙。更重要的是,這些聽損往往不是一下子發生,而是會隨著年齡逐漸變嚴重。

遺傳性聽損並不罕見,也可能是「慢慢變差」的過程。
就像我的朋友,她是GJB2基因的雙等位突變者(homozygotes),這個基因負責耳朵內傳導訊號的重要蛋白。
奇怪的是,她年輕時聽力都正常,但隨著年紀增長,聽力卻逐漸變差。
這告訴我們:即使基因已經「在場」,聽力問題可能會慢慢浮現,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突然。
2. 台灣最常見的聽損基因都有哪些?
在亞洲,特別是台灣,幾個基因特別容易「搞鬼」:
- GJB2:導致許多先天性及漸進性聽損。帶因率約1/301/50,換句話說,每3050人就有1人是帶因者,聽力正常但可能傳給下一代。
- SLC26A4:和內耳構造異常(如內淋巴囊擴大)及甲狀腺問題有關,會造成聽力忽好忽壞。
- MT-RNR1:這個線粒體基因突變讓人對某些耳毒性抗生素(像是慶大黴素)特別敏感,使用後可能突然聽力大受影響。
這些基因就像「潛伏的敵人」,在孩子耳朵裡埋伏著,遇到環境刺激或年齡增長就開始「搞事情」。
3. 家族史很重要,也不是絕對
我老公家族也是個例子:爺爺和爸爸都有年紀增長導致的重聽,但他的哥哥姊姊聽力都正常。這其實反映了遺傳學中顯性與隱性的複雜性:
- 有些基因是顯性遺傳,通常一代一代地明顯表現,但不完全穿透率讓某些人帶有基因卻症狀輕微或尚未出現。
- 也有可能是多基因和環境因素交織影響,聽力的好壞並非純粹基因決定。
這就像一場複雜的拼圖遊戲,我們只能慢慢拼湊出完整的圖案。
4. 「孩子老說沒聽到」可能是求救訊號

早期發現、早期介入,聽力問題也能迎刃而解!
當孩子頻頻說「我沒聽到」、「蛤?」可別輕易認定是「調皮搗蛋」或「注意力不集中」,這可能是聽力問題的警訊。
- 早期發現能及早介入,使用助聽器或接受聽力復健,讓孩子有更好的學習和溝通環境。
- 有家族聽損史,更應該考慮做基因檢測,了解是否帶有像GJB2這樣的高風險基因。
5. 該怎麼做?給爸媽的溫馨建議
- 留意孩子是否經常需要你重複說話,或反應比同齡孩子慢。
- 若有懷疑,儘早找聽力師做完整的聽力評估。
- 了解家族聽力史,告訴醫師,必要時進行基因篩檢。
- 盡量避免孩子暴露在過度噪音環境,也要避免使用可能傷害聽力的藥物。

聽力問題是孩子成長路上的一個挑戰,但也絕非無解。基因的確會在背後「搞鬼」,但我們可以用愛與科學武裝自己,成為孩子最強大的後盾。
如果你也有類似經驗,或者想了解更多基因與聽力的故事,歡迎留言一起交流,我們一起當孩子聽力的小偵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