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現今的社會中,用小區形容關係緊密的空間比起社區更為貼切,例如一棟公寓裡居民的相處,還不到社區的程度,用小區貌似更能傳達緊鄰生活,關係融洽的意象。
我家位於大邱,住在一棟不能再平凡的公寓裡,對外我聲稱自己的職業是一名內容創作者,實際上我認為自己是一名專業的「社會人物觀察家」。
社會人物觀察家,聽起來像是一份位高權重的職業,我認為自己的貢獻不亞於人類學家。我細細觀察著身邊的人,觀察他們的衣著品味,猜測他們接下來會走進哪一家咖啡廳,點什麼樣的飲料,等著什麼樣的朋友,開啟何種話題,透過大量的觀察對人們做出分類,製成影片或文字供民眾享樂。
「咖啡廳點餐會遇到的三種人」「教你分辨獨生子女」「不同收入的穿搭」等等主題都獲得網路民眾大量的轉發與討論,有人總會在下面留言說我刻意分化社會的對立,我不以為意,我把我的觀察製成內容,這是我的職業。
上一週製作了「首爾與釜山男的搭訕方式分析」的影片內容後,我暫時不想把精力放在需要長距離移動的企劃上,尤其往返首爾實在是太浪費時間,把自己假扮成誘餌博取男性關注來收集素材也不符合我的本性。
「窺探」才是我的專長,從遠處觀察人與人的相處互動,遇到有趣的事件就會讓我起雞皮疙瘩,如果那個人或那群人能成為我下一部影片的素材,我會把它記在平板後一整夜興奮得睡不著。
我把這一次影片創作的目標放在我們小區裡,素材遠在天邊近在眼前,這幾天連路邊阿姨的閒言碎語我都打起十二分精神認真地聽,之後我也想用他們的對話來做一集內容,但這次我想從他們的對話中找到更有流量的主題,不過越聽越覺得內容空泛又無稽,還真羨慕他們能夠合法的編織謠言廣為流傳而不自知羞愧。
兩天後我走下樓準備去公園散步時又遇到同一群阿姨,我假裝伸展,豎耳偷聽他們的碎嘴。
「六棟5樓家的兒子最近是不是談戀愛啦?」「我以前從來沒怎麼看他打扮,他上週把他的頭髮梳上去還抹髮油」「國中生本來就會這樣,想當小大人嘛!」。
他們口中的小男生住在我的對面棟,我對他也有點印象,從前就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小男生,我住在這裡四年的時間,看他從小學五年級到如今中學二年級,若是在上午遇見他,就會看他睡眼惺忪的出門,頭髮還有因為早起亂翹而用清水壓過的跡象;在下午看見他的話,就會看到他熱情地招呼三五好友來到他家裡玩耍的畫面。
這才想起我最近也的確不太看見他帶朋友回家,當初只是想著這個年紀應該也該開始補習了,才沒有多加留意,究竟是因為青春期想要成為小大人還是為了談戀愛,油然而生的好奇讓我決定以他為目標,我在家裡翻出過去爸爸賞鳥用的望遠鏡,開始了新一輪的社會人物觀察。
上午7點半,男孩從家裡下樓,他的氣色明顯比過去好很多,從他輕快的步伐可以看出他是期待上學的,人的行動無時無刻都隨著期待程度而改變,當內心有著期待的事物,在行動上也會相對應積極,雖然尚不知道他期待上學的原因,但我知道學校裡一定有什麼事讓他迫不及待想要去做。
明明嗅出了了不尋常卻無法準確地知道原因,這場窺視在進行一週後還是未有新進展,直到今天,終於迎來了新的主人公。
頭髮及肩,有著漂亮的雙眼,唇色粉嫩的女孩走進我的視野,在此之前我從未在小區看過她的身影,中學二年級是女孩對打扮、時尚啟蒙的年紀,雖然我對於這個時期的記憶已模糊,但我可以肯定,女孩在學校一定很受歡迎。
漂亮的女孩在公寓樓下與男孩相會,情竇初開的年紀讓他們的見面每個動作都充滿青澀,男孩想要伸手摟住女孩,因為不知道怎麼讓女孩靠自己近一點,意外把右手搭在女生的肩上,女孩再試著靠近一點,男孩卻把手收回來,他們有些不知所措,就這樣呆呆的看著對方,但兩人臉上的笑意藏也藏不住。
看到這裡,我的嘴角也不由自主上揚,我手上拿的雖然是望遠鏡,但這場小區愛戀現場就像被攝影機捕捉在我腦海中,怎麼樣也忘不了了。
可以想像,在不遠的未來,男孩和女孩將有更多觸碰彼此,亦或是觸碰他人的經驗,第一次之所以可貴在於那份過於懵懂的探索與感受,下一次男孩成功把女孩摟進懷裡時,他會為自己的無師自通而感到喜悅,以後,他將再繼續解鎖下一個第一次。
後來女孩也常常來,男孩在這過程中學會了把她摟進懷裡、熱烈的擁抱以及僅靠著彼此的額頭;一個月後,他們第一次接吻,這一切,我都親眼紀錄。
我沒有把他們相處的過程或對話放進影片的參考素材。後來想想,比起他們青澀的初戀故事,社區三姑六婆的對話還是更能帶來話題與流量,果不其然,「社區阿姨的三種八卦起手式」影片一推出,就受到網友大量的共感和好評。
那些關於情竇初開的細節,因為太瑣碎了,我只好把它留在心底,我好想無時無刻看著他們,如何經營這場青春限定的「小區愛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