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一位很久沒見的朋友聊天,原本以為會有點尷尬,沒想到許久不見,他不但沒什麼變,甚至一點都不覺得我們有那麼久沒見。
朋友聊起他在職場上遇到的「鬼故事」,其中一則我覺得很有意思,特別徵求他同意讓我寫出來。
他的工作性質會接觸各式各樣的學生家長,他說曾有位家長自稱是靈媒,不管任何事都會以一句「上面☝️告訴我的」來作結。我不禁吐槽:「上面才不會管你那麼多吧!」這也讓我開始思考:在這個所謂的「覺醒世代」,大家開始重視心靈層面,但到底什麼是靈性?
過去我們認為的靈性,可能會與宗教、精神世界或情緒劃上等號,但靈性究竟是什麼?現在,身邊多了許多有別於傳統(如乩身)的傳訊人,彷彿人人都能通靈傳訊。但我們又該如何辨別,從哪裡開始是真正的靈性訊息,從哪裡開始是小我的杜撰?我們真的應該對每個訊息都照單全收嗎?
說到底,通不通靈、傳不傳訊並不是這個「大覺醒時代」的重點。此刻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它能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什麼?為什麼這種能力變得越來越普及?如果真的有個力量或神在主導這一切,為什麼祂們要讓這麼多人感知力大開,甚至可以通靈傳訊?
事實上,我們需要通靈傳訊,是因為我們有趨近內在神性的渴望,而通靈傳訊只是其中一種方法,讓我們能夠更貼近自己,以更宏觀的視角看待生活、觀察自己。對外的傳訊在過去傳統中早已不少人這麼做,現在感知力大開,正是要我們學會向內觀、往內心去聆聽,而不是只聽「外面」或「上面」的聲音。
說穿了,任何訊息都需要透過語言轉譯(除非人類能用意念溝通),而所有轉譯的訊息,都勢必會帶有轉譯者自身的意識、觀念和意念。就連知識背景也相當重要,但如果轉譯者不斷在充實自我,他轉譯訊息的資料庫就會相對豐富,視角也會較寬廣。
或許聆聽這些轉譯出來的訊息,對我們有所成長,但如果我們真的希望進步,就必須將這些資訊內化,重新消化吸收,才能真正成為我們的內在力量。也就是說,如何將這些資訊輸入到自己的資料庫也同樣重要。如果一位通靈者收到了訊息,他轉譯出來,卻無法內化並做到言行合一,那是否意味著他仍在向外的階段,而無法真正向內?
向內紮根,人才不會總是虛無飄渺地將一切選擇權交給所謂的「上面」。向內與向外的區別在於:
- 向內是以「本自具足」為出發點,開悟是重新發現並連結內在神性。
- 向外則是追求,若這種追求過於強烈,便會變成執念或偏執,反而與內在神性失去連結,離自己越來越遠。
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一心追求大師級的課程,聽具有權威形象的人說話,卻忘了聽聽自己想說什麼、想怎麼做,這是非常可惜的,如果注意力都不在自己身上,又何來自我珍視和自愛,又如何能為自己做出最符合自己最高利益的選擇呢?
所以,大家此刻不妨問問自己:
- 「現在,我想說什麼?」
- 「現在,我感受到什麼?」
然後勇敢說出想說的,好好觀察當下的感受,將注意力帶回到自己身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