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選後,「朝小野大」格局引爆臺灣近年罕見的大規模罷免潮。
本集許律師將解析此次罷免風潮的制度背景、政治癱瘓的根源與民間運動的自發特性,並對比中國的選舉與罷免制度,突顯臺灣民主機制如何讓民意制度化地表達不滿,反觀極權體制下異議的代價。透過法制與社會角度,重新審視民主的韌性與挑戰。本集重點
- 臺灣在2024年選後「朝小野大」如何催生罷免風潮?
- 國會表決程序在藍白多數優勢下快速通過極具爭議法案及刪減政府預算等,引發法治正當性的討論與質疑。
- 現行體制下無法解散立法院,罷免成為民意唯一可行的制度性反制手段,其法理基礎為何?
- 這次罷免運動從針對特定政治人物,轉向對立法作為或程序的集體性抗議?
- 在代議政治可能失靈時,罷免程序是否可作為民主制度的安全閥?
- 臺灣現行罷免門檻制度的設計歷程為何?
- 中國憲法與地方組織法雖有選舉與罷免規定,實務上是否存在有效執行?
- 在中國,政府為防止群眾異議投入大量「維穩費」,罷免與異議在高壓統治下的法律地位為何?
- 在全球民主倒退的氛圍中,臺灣的罷免制度是否仍能作為民主韌性與進步的制度象徵?
- 未來是否有必要思考引入行政解散立法院機制、代議士中期考核制度,或其他彈性化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