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想當個好人-腦中的五種毒藥 (下)

果果老師-avatar-img
發佈於佛係日常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以「瞋恚」作為核心煩惱,延伸探討與其他煩惱之間錯綜複雜的關聯。

在佛教中,除了「貪、瞋、癡」這三毒之外,更廣泛的煩惱分類是「五毒煩惱」,通常指:貪 (Rāga)、瞋 (Dveṣa)、癡 (Moha)、慢 (Māna)、疑 (Vicikitsā)。

一. 瞋與貪

瞋恚與「貪愛」(執著、慾望)看似相反,其實他們一體兩面。是佛法中兩種截然不同但又經常相互關聯的根本煩惱,當我們對某物產生強烈執著(貪愛)時,一旦無法被滿足受到威脅時、無法得到、或是失去、或受到阻礙,這種貪愛就很容易轉化為瞋恚。以下我們舉幾個生活中常出現的例子,說明「瞋恚」與「貪愛」之間如何產生負面情緒的關聯。

例子一:對「得不到或失去所有物」而產生的憤怒

  • 貪愛: 一個人非常渴望擁有某件奢侈品(例如:限量版球鞋、名牌包),對此抱有強烈的貪愛和執著。
  • 情境: 他努力想辦法購買,卻發現該商品已經售罄,或者在搶購中失敗,甚至發現自己購買的商品是假貨或被損壞了。
  • 瞋恚: 他會立刻感到極度的憤怒和不甘心,可能會對銷售平台、製造商、或是那些搶到商品的人產生怨恨,甚至遷怒於身邊的人,認為一切都不順利。
  • 關聯性: 對於該商品的強烈「貪愛」,一旦這個慾望無法實現或已經擁有的東西被剝奪,心理上的落差和挫敗感就直接引發了「瞋恚」。

例子二:對「感情關係無法滿足期望」而產生的憤怒

  • 貪愛: 一個人對伴侶有著強烈的「掌控欲」和「佔有欲」,希望伴侶能完全符合自己的期望,或將所有的愛和時間都投入到自己身上。這是一種對愛的貪愛和執著。
  • 情境: 伴侶因為工作忙碌或需要個人空間,未能及時回覆訊息,或無法按自己的期望付出足夠的時間和關注。
  • 瞋恚: 他會立刻感到被冷落、不被重視,內心生起強烈的怒火或嫉妒,懷疑伴侶不愛自己,甚至因此爭吵、猜疑、抱怨連連。
  • 關聯性: 對於理想關係或伴侶的強烈「貪愛」(期望伴侶完全符合自己的想像),當這個貪愛無法被滿足時,失望、失落感就迅速轉化為對伴侶的「瞋恚」。

例子三:對「個人成就或榮譽受威脅」而產生的嫉妒與憤怒

  • 貪愛: 一個人對名譽、地位、成就或被認可有著極大的「貪愛」和渴望,希望自己永遠是最好的、最受讚揚的。
  • 情境: 在工作場合或學術領域,有另一位同事或同學的表現比他更出色,獲得了更多的讚譽、晉升機會或獎項。
  • 瞋恚: 他會感到強烈的嫉妒、不甘心,甚至對那位表現更突出的人產生怨恨。他可能會暗中貶低對方,甚至設法阻撓其發展,內心充滿不平衡的憤怒。
  • 關聯性: 對於名譽和成就的強烈「貪愛」,一旦發現這些可能被他人超越或奪走,內心因害怕失去而產生的恐懼和不滿,就轉化成了針對他人的「瞋恚」和嫉妒。

這些例子都說明了,貪愛是瞋恚的潛在動力之一。當我們對某些事物產生強烈執著和慾望時,一旦這些慾望無法滿足、被阻礙、或面臨失去的威脅,我們的心就容易被憤怒、怨恨和不滿所佔據。

二. 瞋與癡(無明)

癡(無明)是所有煩惱的根本。瞋恚的產生,產生的原因之根本。在於對事物真相的無知和執著。當我們無法看清事物無常、無我、苦的本質,錯誤甚至僵化固執地執著於某種觀點或期待時,一旦發生與觀點不符,瞋恚就會像邪惡毒氣般冒出來。以下我們舉幾個生活中常出現的例子,說明缺乏對因緣的了解如何產生瞋罣。

例子一:抱怨同事或朋友「遲到/失約」

  • 表面現象與瞋罣: 您的同事或朋友遲到了重要的會議或聚會。您感到非常生氣、不被尊重,覺得他們「不負責任」、「不在乎我」。這種不滿就是瞋罣。
  • 缺乏對因緣的了解:
  1. 我們沒有去了解,他們可能在來會場的路上遇到了突發的嚴重交通堵塞(因),這不是他們能控制的。
  2. 他們可能在出發前突然接到緊急的家庭事務(因),不得不處理,導致耽誤。
  3. 也可能是他們前一天工作到很晚(因),身體非常疲憊,導致不小心睡過頭,而非刻意不重視。
  • 結果: 當我們只看到「遲到」這個結果,卻不了解背後可能存在的種種無奈或非故意的因緣時,瞋罣之心就極度容易升起。但是,一旦了解,您的心境可能會轉為體諒或關心,怕的是當情緒充滿的時候,我們還願意了解多少?

例子二:對「服務品質不佳」的店員感到不滿

  • 表面現象與瞋罣: 您去一家餐廳或商店消費,感覺店員態度冷淡、服務不周到,甚至可能面有難色。您感到被怠慢、很生氣,認為店員「態度差」、「不專業」。這就是瞋罣。
  • 缺乏對因緣的了解:
  1. 我們沒有去了解,這位店員可能連續工作了十幾個小時(因),身體和精神都極度疲憊。
  2. 他們可能剛剛被經理嚴厲訓斥(因),心情非常低落。
  3. 這家店可能今天突然人手嚴重不足(因),導致每位店員都超負荷運轉,壓力巨大,無法顧及每個細節。
  4. 或者他們家裡正發生重大的變故(因),使他們心不在焉。
  • 結果: 當您只看到店員表面的「服務不佳」這個果,卻不了解其背後種種壓力和困境的因緣時,瞋罣之心很容易升起。若能了解,則就有機會把誤解的心情轉為同情或理解。

例子三:抱怨天氣「不好」或「災情嚴重」

  • 表面現象與瞋罣: 颱風來襲或持續陰雨,導致交通不便、生活受影響,甚至造成災情。我們因此感到非常煩躁、抱怨連連,認為天氣「太糟了」、「為什麼偏偏是這時候」。這也是一種因不順心而生的瞋罣。
  • 缺乏對因緣的了解:
  1. 我們沒有去了解,天氣現象是地球大氣循環複雜且自然的物理規律(因),並非針對個人或特定群體而來。
  2. 颱風或降雨是水循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對於生態系統的平衡和水資源的補充至關重要。
  3. 即使有災情,也可能涉及地理環境、城市排水系統、人類開發行為等多重因緣的綜合影響,而非單純天氣本身的問題。
  • 結果: 當我們只看到「天氣造成的不便/災難」這個果,卻不理解其背後龐大且自然的因緣運作,以及人類活動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時,就容易產生對天氣本身的瞋罣或無謂的抱怨。

這些例子都說明了,當我們的理智被表象所迷惑,無法看到事物發生發展的深層、多重因緣時,就容易產生執著、不滿,進而生起瞋罣之心。反之,若能深入了解因緣,多以觀察者的角度來理解,那心情與接受度自然會開闊,煩惱也就不容易生起了。

三. 瞋與慢

慢心是指傲慢、自大。當我們的傲慢心受到挑戰、自尊心受損時,就很容易引發瞋恚。例如,當自己的意見不被採納,或能力被質疑時,可能因為慢心受損而生氣。反過來,瞋恚也可能強化慢心,使人更堅持己見,難以承認錯誤。

例子一:因「能力被質疑」而產生的憤怒

  • 慢 (傲慢): 一位經驗豐富的資深員工(或主管)對自己的專業能力和判斷力感到非常自負,認為自己是該領域的權威,不容置疑。
  • 情境: 在一次團隊會議中,一位年輕的同事對他的方案提出質疑,甚至提出了不同的、看似更有前景的建議。
  • 瞋 (憤怒): 這位資深員工會立刻感到被冒犯、被挑戰,內心燃起一股怒火。他可能當場發飆,指責年輕同事「不懂裝懂」、「不識大體」,或事後對其懷恨在心。
  • 關聯性: 他的「慢」(我比你強、我最懂)讓任何對他能力的質疑都變成一種羞辱,這種自尊心受損的感覺直接點燃了「瞋」火。

例子二:因「被忽視」而產生的怨恨

  • 慢 (傲慢): 一個人認為自己在群體中應該是受歡迎的、受重視的中心人物,或者認為自己應該得到所有人的關注和讚揚。
  • 情境: 在一次社交聚會中,大部分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另一個剛認識的、口才好又風趣的人身上,他感到自己被冷落了。
  • 瞋 (怨恨/不滿): 他會感到強烈的不滿和怨恨,可能在心裡貶低那個受歡迎的人,甚至事後散播負面言論,或者對周圍的朋友產生隔閡和敵意。
  • 關聯性: 他的「慢」(我應該被關注、我才是焦點)使其無法接受自己被邊緣化的現實,這種優越感的崩塌導致了「瞋」的滋生。

例子三:因「不服輸」而產生的怒氣

  • 慢 (傲慢): 一個人對自己的智力、學識或某項技能非常自信,認為自己在辯論或競技中絕不會輸給別人。
  • 情境: 在一場辯論或遊戲對抗中,他明顯處於劣勢,甚至最終敗給了被他輕視的對手。
  • 瞋 (怒氣沖沖): 他會非常憤怒,無法接受這個結果。他可能會找各種藉口,怪罪對手「耍陰招」、「運氣好」,或指責規則不公、裁判偏袒,甚至對自己或周圍的人大發雷霆。
  • 關聯性: 他的「慢」(我不可能輸、我比他聰明)讓失敗成為一種巨大的打擊,這種高人一等的優越感被徹底粉碎後,便轉化為強烈的「瞋」與不甘。

這三個例子都顯示,當「慢」的心態膨脹時,任何可能傷害到這種虛假優越感的情境,都極易引發「瞋」的情緒。兩者相互作用,使負面情緒更加劇烈。傲慢的心態常常是瞋恨升起的溫床,當一個人的驕傲受到挑戰、被忽視或不被滿足時,就很容易轉化為憤怒或不滿。

4. 瞋與疑

疑慮是指對佛法、修行、善知識等產生懷疑。雖然表面上瞋與疑的關聯不如前三者直接,但持續的疑慮可能會導致內心的焦躁和不安。當這種不安累積到一定程度,或在遇到不如意時無法通過正法找到出路,就可能轉化為一種對現狀的排斥和瞋恚。此外,如果對他人的動機產生惡意猜疑,這種疑心也可能直接引發瞋恚。

總之,五毒煩惱並非獨立存在,而是相互作用、相互滋養的。要徹底對治瞋恚,也必須同時觀照和對治其他煩惱,尤其是其根本的「癡」(無明)。

五、 對治瞋恚的方法與實踐

對治瞋恚,關鍵在於改變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而不是僅僅壓抑情緒或改變外在行為。這是一種從潛意識層面入手的深層轉化。

如同竹子一樣,只要你破了第一個節,後面的竹子,所有的節都很好破。這意味著,只要你斬破一個執念中最關鍵的一個執念,那後面的所有執念都很好代謝掉。所以,通常會從一個下手,然後後面就跟著解決。

對治執念與瞋恚的幾點建議:

  1. 意識到執念的存在:首先要能夠察覺到自己內心深處的評判標準和期待,這些標準一旦不被滿足,就容易引發瞋恚。
  2. 檢視與調整觀點: 嘗試去理解事物和他人存在的多元性,放下「應該如何」的僵化標準。認識到每個人都有其因緣和根性,不必強求他人符合自己的理想。
  3. 慈悲心的培養:透過培養慈悲心,將對他人的不滿轉化為理解和關懷。當我們能從對方的角度看問題時,瞋恚自然會減少。
  4. 正念與覺察:練習在憤怒、不滿情緒生起時,能夠及時覺察。不批判、不隨波逐流,只是單純地觀察情緒的升起、持續與消逝。這有助於拉開我們與情緒的距離。
  5. 穩定修持:任何深層次的煩惱對治都需要長期而穩定的修持。如同服用保健食品,而非急救藥物。不要把對治瞋恚的方法當作快速止痛的藥,它需要持續的努力才能從根本上轉化。

結語:

如果我們將深層次的潛意識修煉視為一種「特效藥」,卻不明白它是為了改變我們的執念,或者沒有為這件事情付出努力,那麼一次兩次的練習顯然無法立即改變我們的執念。它可能只會先帶來許多附加價值的感受,而您很有可能因此更加迷戀於那些附加價值,卻忘記了改善執念這件事情,這是不好的。

因此,如果您喜歡任何深層次的修行練習,請把它視為一個固定在吃的保健食品,但不要把它視為什麼止痛藥、退燒藥那種緊急藥物,它不是的,就像運動一樣,目的是培養出一個良好習慣的內化行為。

希望這份重新整理並補充的文檔對您有所幫助。願所有讀者您在日常生活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和事,保持對「瞋恚」的覺察與對治,並理解其與其他煩惱的互動,將會對您的內心平靜和人際互動帶來巨大助益。


-願所修一切善業功德,點滴累積,無有虛擲,悉數迴向,上供十方諸佛菩薩,下施六道一切有情眾生,普及一切, 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果寶寶看世界
6會員
73內容數
因一個夢的緣起,所以開始執筆創緣。 我們常看到的那諸瞬因果, 也許是沒看到的機緣匯河。 願能日日夜夜栽種諸多菩提果, 願與諸有情共乘無上正等正覺。 願生生世世永不退發心,願大家吉祥。
果寶寶看世界的其他內容
2025/07/25
從佛教四聖諦出發,解構當代政治分裂的苦、集、滅、道,提出政治與修行共振的嶄新視角。 尊者達賴喇嘛曾多次強調: 「一切眾生都有離苦得樂的渴望,這不只是佛法,也是普遍的人性需求。」 這句話不是抽象的慈悲口號,而是一種深刻的倫理立場。 四聖諦觀罷免:讓政治成為修行之鏡 在台灣政治氣氛日益極端
Thumbnail
2025/07/25
從佛教四聖諦出發,解構當代政治分裂的苦、集、滅、道,提出政治與修行共振的嶄新視角。 尊者達賴喇嘛曾多次強調: 「一切眾生都有離苦得樂的渴望,這不只是佛法,也是普遍的人性需求。」 這句話不是抽象的慈悲口號,而是一種深刻的倫理立場。 四聖諦觀罷免:讓政治成為修行之鏡 在台灣政治氣氛日益極端
Thumbnail
2025/07/25
從佛教二諦與四聖諦出發,解構當代政治分裂的苦、集、滅、道。 「即使意見不同,也別忘了對方和你一樣,都希望離苦得樂。」 —十四世達賴喇嘛 從世俗諦與勝義諦剖析台灣大罷免 佛教中的「二諦」,即「世俗諦」與「勝義諦」,為觀照現象與實相的兩個層面。當我們面對一場激烈的政治行動如大罷免,若僅從
Thumbnail
2025/07/25
從佛教二諦與四聖諦出發,解構當代政治分裂的苦、集、滅、道。 「即使意見不同,也別忘了對方和你一樣,都希望離苦得樂。」 —十四世達賴喇嘛 從世俗諦與勝義諦剖析台灣大罷免 佛教中的「二諦」,即「世俗諦」與「勝義諦」,為觀照現象與實相的兩個層面。當我們面對一場激烈的政治行動如大罷免,若僅從
Thumbnail
2025/07/23
當「這群人」不是為了一場工作坊而短期合作,而是「一群技能重疊、特質各異的專業者」想要一起討論合作模式,甚至談到分潤關係,這就不只是教案共創,而進入了合作關係設計、甚至是 共生型工作架構 的範疇。 這樣的合作若想走得遠、走得穩,筆者架構出五大心法,建議從以下幾個層次下手思考與設計: 一、先釐
Thumbnail
2025/07/23
當「這群人」不是為了一場工作坊而短期合作,而是「一群技能重疊、特質各異的專業者」想要一起討論合作模式,甚至談到分潤關係,這就不只是教案共創,而進入了合作關係設計、甚至是 共生型工作架構 的範疇。 這樣的合作若想走得遠、走得穩,筆者架構出五大心法,建議從以下幾個層次下手思考與設計: 一、先釐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不好的念頭,負面的思緒,其實都是我們的心魔,克服心魔的管道只有一個,那就是不斷起善念。從壞處去想人事,好事也變壞事,從善處去想人事,再不好的人或事也能被善攻破。比如,有一個男子,總覺得辦公室中的一位資深同事看自己的眼神很不友善,如果兩人要擦肩而過,資深同事總是先行一步繞道。這個疙瘩在男子心中已經十多
Thumbnail
不好的念頭,負面的思緒,其實都是我們的心魔,克服心魔的管道只有一個,那就是不斷起善念。從壞處去想人事,好事也變壞事,從善處去想人事,再不好的人或事也能被善攻破。比如,有一個男子,總覺得辦公室中的一位資深同事看自己的眼神很不友善,如果兩人要擦肩而過,資深同事總是先行一步繞道。這個疙瘩在男子心中已經十多
Thumbnail
起一個貪心,貪這個人長得好看;貪這個人有權有勢;貪這個人有錢、有地位。光起這個貪心或者是爭權奪利、計較的心、鬥爭的心,以瞋恚心、嫉妒心跟人互動,當然免不了結下塵緣,而且境界差。如果壽短就離開這個世間沒有報應,來世再聚首那就更麻煩。 在路上開車,有的時候對方開車橫衝直撞,差一點大家就撞在一起了
Thumbnail
起一個貪心,貪這個人長得好看;貪這個人有權有勢;貪這個人有錢、有地位。光起這個貪心或者是爭權奪利、計較的心、鬥爭的心,以瞋恚心、嫉妒心跟人互動,當然免不了結下塵緣,而且境界差。如果壽短就離開這個世間沒有報應,來世再聚首那就更麻煩。 在路上開車,有的時候對方開車橫衝直撞,差一點大家就撞在一起了
Thumbnail
雖然明知把心力放在自身討厭的人身上,那就會產生反效果,反而讓那人更顯得氣焰囂張,更讓自身內心吐血。而在實踐心想事成的路上,這樣的課題也是需要去面對的。如果等到願望都實現了,例如擁有百萬被動收入或找尋到合適的另一半,然後那個討厭的人卻依然存在,這樣還要如此在意嗎?縱使自身很在意的是,到底
Thumbnail
雖然明知把心力放在自身討厭的人身上,那就會產生反效果,反而讓那人更顯得氣焰囂張,更讓自身內心吐血。而在實踐心想事成的路上,這樣的課題也是需要去面對的。如果等到願望都實現了,例如擁有百萬被動收入或找尋到合適的另一半,然後那個討厭的人卻依然存在,這樣還要如此在意嗎?縱使自身很在意的是,到底
Thumbnail
貪若是理所當然的、合理的,或者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兼顧自己與他人整體利益的貪,這樣貪的價值或許能獲得更多。 「貪」有正面意義的存在: 1. 貪求知識: 對於學習和探索新知識的渴望,可以幫助個人不斷成長和進步。對於學習和知識的貪是有理的,因為知識是自我進步和發展的基礎,不斷學習可以幫助個人
Thumbnail
貪若是理所當然的、合理的,或者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兼顧自己與他人整體利益的貪,這樣貪的價值或許能獲得更多。 「貪」有正面意義的存在: 1. 貪求知識: 對於學習和探索新知識的渴望,可以幫助個人不斷成長和進步。對於學習和知識的貪是有理的,因為知識是自我進步和發展的基礎,不斷學習可以幫助個人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善事與惡行之間的關係,以及人們在做善事時可能走向錯誤的方向,並提出了對於宗教法會的反思。作者引用了佛教概念,探討了善惡的交錯與對社會的影響。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善事與惡行之間的關係,以及人們在做善事時可能走向錯誤的方向,並提出了對於宗教法會的反思。作者引用了佛教概念,探討了善惡的交錯與對社會的影響。
Thumbnail
認識心中的「惡」、認識自我、覺察世界,讓大腦適當的休息,才能再次面對情緒化的世界與快樂生活。
Thumbnail
認識心中的「惡」、認識自我、覺察世界,讓大腦適當的休息,才能再次面對情緒化的世界與快樂生活。
Thumbnail
每個人身上都有貪嗔痴慢疑的病毒,只是我們怎麼對治這些問題呢?
Thumbnail
每個人身上都有貪嗔痴慢疑的病毒,只是我們怎麼對治這些問題呢?
Thumbnail
  原文:若心不能住一所緣,於一所緣,為令如欲,勘能住故,修止等時,若數觀察,住心不生,故於爾時則須止修,於止觀時以此當說。   心不能住一所緣,當我們關注一件事的時候,非常專心,不為所動。反之,當我們心不能專注在善緣上,容易胡思亂想,亂想的時候就煩惱所在的根源。   從踏入社會工作開
Thumbnail
  原文:若心不能住一所緣,於一所緣,為令如欲,勘能住故,修止等時,若數觀察,住心不生,故於爾時則須止修,於止觀時以此當說。   心不能住一所緣,當我們關注一件事的時候,非常專心,不為所動。反之,當我們心不能專注在善緣上,容易胡思亂想,亂想的時候就煩惱所在的根源。   從踏入社會工作開
Thumbnail
如何對治嫉妒?凡夫也可以利益眾生,例如:對眾生生起一剎那的饒益心,想方設法令他人心生歡喜,令一個眾生的心轉向正法,成辦一分善法也懂得迴向有情,總而言之,一切所做的善事皆是以利眾為基點而做,沒有一絲一毫的自私自利之心。佛王誓約─虛空法心意伏藏甚深耳傳極樂淨土修持法〈法義教授〉
Thumbnail
如何對治嫉妒?凡夫也可以利益眾生,例如:對眾生生起一剎那的饒益心,想方設法令他人心生歡喜,令一個眾生的心轉向正法,成辦一分善法也懂得迴向有情,總而言之,一切所做的善事皆是以利眾為基點而做,沒有一絲一毫的自私自利之心。佛王誓約─虛空法心意伏藏甚深耳傳極樂淨土修持法〈法義教授〉
Thumbnail
有些朋友不曉得何謂「無明」,無明就是我們的心被貪瞋癡障蔽,事情看不清楚,道理也讀不明白,換句話說貪瞋癡主宰了我們的心性,以致於無法斷惡修善,惡念不止。 有一個人善良也孝順,平時也都有行善積德,是人人眼中的善知識。可是外人不知道的是,此人一旦發起脾氣,家裡的人都懼怕,因為他暴怒起來會砸鍋摔碗甩門
Thumbnail
有些朋友不曉得何謂「無明」,無明就是我們的心被貪瞋癡障蔽,事情看不清楚,道理也讀不明白,換句話說貪瞋癡主宰了我們的心性,以致於無法斷惡修善,惡念不止。 有一個人善良也孝順,平時也都有行善積德,是人人眼中的善知識。可是外人不知道的是,此人一旦發起脾氣,家裡的人都懼怕,因為他暴怒起來會砸鍋摔碗甩門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