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這群人」不是為了一場工作坊而短期合作,而是「一群技能重疊、特質各異的專業者」想要一起討論合作模式,甚至談到分潤關係,這就不只是教案共創,而進入了合作關係設計、甚至是 共生型工作架構 的範疇。
這樣的合作若想走得遠、走得穩,筆者架構出五大心法,建議從以下幾個層次下手思考與設計:
一、先釐清:你們是「合作」還是「共創」?
- 合作(co-work):有明確分工,各自完成各自部分,像拼圖。
- 共創(co-create):一起發想、設計、調整、承擔風險,像一起跳繩。
- (共創篇連結)https://vocus.cc/article/6880912dfd8978000142f767
建議先釐清這件事,因為它會決定後續你們的:
- 心態準備
- 收益分配邏輯
- 工作責任與干涉界線
二、分潤前,先共識「價值來源」與「風險承擔」
很多人一談分潤就只看「誰付出比較多、誰比較專業」,但真正要談的應該是...
貢獻面向分層看:
貢獻類別舉例創意資源提出企劃主軸、開創核心教案教學與輸出負責主講、引導、設計教材等社群與影響力宣傳、招募、影響學員轉換與成交行政與運營建立報名系統、處理金流、聯絡場地等品牌支撐誰的品牌背書、誰扛最終聲譽風險...
分潤不是只看誰做得多,而是誰的角色不可被替代。
三、合作初期必談四大協議(可視覺化處理)
1. 目標與預期:這次合作希望帶來什麼成果?
- 是測試?是品牌曝光?還是長線產品化?
2. 承諾邊界:誰負責哪些事?要做到哪種程度算完成?
- 用白板或 Notion 畫出「任務 vs 人」表格最好
3. 分潤機制:怎麼分?是固定比例?責任比例?還是階段滾動式調整?
- 建議至少先討論出第一階段比例,並加上「調整點」
- 列出固定分配的輕重,商討彼此可接受的比例以及獎賞配套。
4. 決策與衝突機制:發生意見不合時怎麼處理?
- 是用投票?找中立協調者?還是設定投票權比例?
四、三種常見但容易出現摩擦的合作組合
1. 技能雷同但個性不同
如:兩個講師都擅長設計引導,但一人流程控、一人感性直覺。
要談清楚誰「主架構」、誰「補充靈感」,否則容易拉扯主軸。
2. 技能互補但價值觀不合
如:一人講究心靈深度,一人關注結果成效。
要有事前共識會議,讓理念對齊,否則就算賺錢也不會走遠。
3. 一方有資源、一方有技術
如:一人有平台與學生群,一人負責主講與設計。
建議設計「階段式分潤」,初期偏向資源方,成熟後轉向內容方平衡。
五、你可以採用的工具與模板
- 夥伴角色與貢獻地圖(視覺化貢獻排序與補位)
- 分潤協議表格草案(按投入類型與風險分層定比例)
- 共創節奏表(分為 構思期|執行期|檢討期)
- 決策流程表(誰能拍板,何時重啟共識)
結語:
合作,不是合體,而是對齊。
當一群人因為技能互補、理念相近而走到一起,我們可能並不需要共築一棟房子,但我們至少得看向同一片天。
在這樣的關係裡,我們不是彼此的雇主,而是並肩奔跑的旅人,各自準備了專業的行囊,也各自決定了投入的距離。
真正的合作關係,不在於黏得多緊,而在於界線的清晰、價值的互信、以及在結束合作時,仍願意彼此感謝。
所以,與其追求一拍即合,不如練習在每一次合作中—清楚說明、誠實對話、適度退出、留下空間。
有這樣的合作,就會有下一次。
而不會只有這一次。
-願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