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幾天,我和一群同學在線上聊天時,討論起了一個蠻有趣的情境話題。
大家腦力激盪、交換觀點,最後整理出來不少觀察與看法。這篇文章,我想把當時發生的故事,以及我們的討論紀錄整理下來。
🟠 情境是這樣的
前陣子我參加了一堂創作課,課程分兩天:
- 第一天教底層邏輯與創作練習
- 第二天則是每個人上台發表 10 分鐘,展示成果
所有同學發表完後,老師宣布進行投票環節。
每人可以投一票給「今天表現最好的人」,而且規則裡特別註明:
✔「可以投給自己」
這本來是個簡單的投票,但就是因為最後那一票,出現了意想不到的轉折
這次投票的第一名,可以獲得一本日本女演員的寫真集。
而我的獎品則是老師另外準備的,也是一樣的形式
只不過,我的是性感女優寫真集(對,有露點那種XD)
結果投票到了尾聲,剩下我跟T同學平手,
而最後一票正好在T手上。
只要T投自己,他就贏;反之,投我,我就贏。
當時,T同學原本想把票讓給我,
但老師立刻出聲阻止:
「不可以讓票,請你投給自己。」
最後T聽從老師的話,把票投給了自己,贏得了第一名。
以下我先由我個人先帶入我、T同學、其他同學、老師遇到兩種情境時,
四種角色立場去分析。
情境一:T讓票給我,會怎樣?
▶ 我的立場:
雖然拿到寫真集當下會覺得蠻開心的,但心裡也會有點不踏實,會忍不住想:
「T是真的覺得我表現比較好,還是只是想讓我?」
如果是我真的表現好,那當然值得高興;
但如果是人情讓票,那這勝利就有點「不是我自己贏的」感覺,
會有點疙瘩。
▶ T的立場:
可能會覺得這種獎品沒什麼好爭的,只要知道自己其實有贏就好,不求獎品或表面榮耀。
▶ 其他同學:
可能會分成兩派:
- 一派覺得沒差,反正就是一堂課
- 另一派會覺得「明明T贏了,幹嘛要讓?」
對我的勝利,也可能會產生懷疑。
▶ 老師的立場:
老師設計「可以投自己」這個制度,是要讓學生學會:
自信表達、自我肯定、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如果T當場讓票,老師卻默許,那這整個制度就沒有意義了——
投票將不再是競爭與認可,而是變成人情與面子遊戲。
情境二:T投自己,贏得勝利
▶ 我的立場:
雖然差一票有點可惜,但規則上T贏得合理,也沒什麼好說的。
「如果我多一票,就不會有這種情況了。」
輸了有點不甘心,但也能接受。
▶ T的立場:
這是一場照規則進行的比賽,自己投自己並不自私,反而是合理的行為。
不需要有什麼愧疚或懷疑。
▶ 其他同學:
T是憑本事、照規則贏的,即使有人心裡不服,也無話可說。
▶ 老師:
這樣的結果最符合老師設計制度的初衷:
這樣的結局符合理性、公平與努力的原則,
老師可能會認為T是願意承擔「當贏家責任」的人
🧠 同學們的觀點分類整理
🟥【強硬派】:該投自己,展現氣魄
- 領導者要能承擔結果
- 就算只是寫真集,如果是升遷或權力呢?能讓嗎?
- 有人提到:「讓票行為可能改變別人對你的評價,甚至質疑你未來的領導能力」
- 補充:參與討論的同學J提到,假如是權力交接,就算你不想當願意推給其他人,其他人不見得認為你這樣的行為一定是善意的,而且其他人對你的看法也會改變。
🟦【理解派】:T只是想避免衝突
- 不是不敢贏,而是不想造成誤會或麻煩
- 同學S分享:「T有家庭,他以為第一名的獎品是那本性感寫真集」
帶回家不好解釋,所以才想乾脆讓給我
→ 簡單來說,不是什麼大義或謙讓,而是很務實的考量XD
話說我完全沒注意到這件事XD,有點遲鈍XD
🟨【被讓票者】:勝利者的心理負擔
- 雖然得獎了,但「不是靠實力贏的」這件事會變成內心壓力
- 得用更多努力去證明「我值得」,在團體內部,這種「勝之不武」的形象是種沉重負擔。
- 多數同學都認同:如果我被讓票得獎,即便大家嘴上不說,心裡還是會打個問號
🟩【制度派】:問題不是人,而是制度設計
- T可以投給第三人,造成平手 → 進行第二輪決勝,這樣就沒有人情債,也避免單一個人扛下決定勝負的壓力,而且到底是T喜歡自己跟我以外同學的表演,還是為了擺脫要讓票給我還是投給自己的責任,只要T不說,大家也不會知道。
- 制度設計得夠清楚,可以保護個體、也維護群體和諧。
📘【老師的態度總結】
「制度之所以成立,不是因為它完美,而是因為它提供了大家一個選擇的標準。」
老師希望我們從這堂課中學會的,
不是「怎麼得獎」,而是怎麼做決定,怎麼面對選擇,怎麼為自己的表現負責。
因為讓票破壞了原本制度的意義。
如果讓票行為被接受,那麼制度就形同虛設,投票只剩下人情與面子問題,
失去了訓練學生自我認可與競爭判斷的功能。
老師現場也對T說:
「你想讓人沒問題,但要先贏下來,再選擇要不要讓。」
雖然說是課程演出,但既然有投票選拔環節,那就是競爭,是比賽,
每個同學就是在規則內競爭,選出表現最好的同學,
不要有甚麼跟競爭規則以外的要素影響,真要有其他打算,
等分出勝負後要怎麼打算都可以。
你敢不敢承認你做得很好?你願不願意代表自己站出來?
這才是老師設計這場活動最想教我們的事。
🔚 結語:這不只是一場投票,而是一場價值觀的考驗
看似簡單的課程投票,最後演變成「規則、情感、自我認同」三者交錯的心境。
在一本寫真集的背後,我們討論的不是誰該得獎,
而是在一套規則下,當我有選擇的權利,我會怎麼面對自己的選擇與價值?
是大方坦然地承認「我可以」,還是選擇退讓,把決定權交給別人?
老師的介入,不只是維護結果公平,也提醒我們:
願意為自己爭取、願意承擔輸贏,是一個人真正成長的起點。
從這次事件我學到的是:
有時候「讓」不是錯,但讓的時間點與方式,決定它是逃避,還是展現格局;
而真正成熟的競爭者,應該要先有勇氣把勝利拿下來,之後再選擇怎麼去處理它。
我想,這才是上完這堂課真正的收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