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花了一次家教費,換來不必一輩子買課程。」
第一次學程式就半途而廢的 CS50 讀書會
我並不是第一次面對寫程式的瓶頸。早在還沒有 AI 的 2021 年,我就參加了政大學生自主舉辦的哈佛 CS50 讀書會。起初滿懷期待,好像真的進到哈佛學習,再加上 David 老師上課講的都聽得懂。結果題目稍微一變就完全不會做,最後只會抄作業。到學習末需要打造互動式網頁的專案,也因為我的底子不夠強,只好草草退出。
那次經驗沒有拿到完課證明,只留下「外文系就是不會寫程式」的遺憾,並沒有思考為什麼自己學不會。

後方偷看同學作業的就是我。小組的成員都超級優秀,後來有組員到美國進修電腦科學。

虎頭蛇尾的我
沒有要轉職工程師,幹嘛學?
這個遺憾跟著我很久。後來我出社會,外派工作的薪水不比初階軟體工程師差,每天忙碌到下班也只想休息。於是我洗腦自己:反正轉職薪水也沒有比較高,何必再去折磨自己?就這樣拖延了好幾年,沒有去正視當初學不好的卡關點。直到某一天,我看到政大社團的一則家教宣傳。學長的背景不是資工本科,這點讓我特別安心,我相信他應該懂我卡住的地方。
廣告上的幾個字句戳中了我:
- 有學程式經驗,後來放棄 → 這不是我嗎?
- 能跟技術人員溝通順暢 → 當時的工作要和工程師用英文合作,每次他們解釋時,我都覺得自己很笨。
- 釐清課程結束後的自學路徑 → 我也希望花一筆家教錢,就不用每次有新技術就再買課。
當時也有金錢的餘裕,不急著轉職的時間餘裕。於是我預約了第一堂家教。家教最大的好處,是手裡終於有了「地圖」:我開始知道怎麼跟 AI 的背後到底是什麼?演算法背後的數學、理解底層邏輯,而不是把它吐出的程式碼無腦複製貼上。 家教沒有派作業,只要求我寫公開筆記。我原本以為這很簡單,結果真的跟家教廣告寫的一樣「快樂與痛苦並存的學習經驗」。

授課內容參考
快樂期:第一次感覺「我真的懂了」
剛開始上課時,我心裡其實有點懷疑。老師要我看 CS50 的影片,我還想說:「蛤?都是現成的教材,那我花錢不就只是看影片嗎?」
但很快我發現,真正的價值不在影片,而在老師的引導。每看完一段,老師都會帶我延伸更深的概念,甚至用線上白板一步步畫給我看。像 C 語言的指標和遞迴,光靠影片我完全聽不懂,直到老師用圖解說明,我才有了「原來如此!」的頓悟。
寫公開筆記的過程,也出乎意料地讓我收穫滿滿。原本以為只是整理心得,結果每當卡關,就用上課學到的「自己找資源」方式,查文件、翻大神的文章。記得有一次在寫「電腦忘記密碼機制的雜湊」,我邊查邊寫,居然覺得好快樂。那是我第一次感覺自己不是在「背答案」,而是在探索知識。最明顯的地方是,以前在寫完程式都很怕被誤刪就不會寫了,現在都可以勇敢地刪除,反正掌握概念再重新寫也不難。
不過也因為 AI 時代的興起,讓我隨時都可以問問題、抓BUG (有時候只是拼字拼錯),所以我認為 AI 是對文組友善的時代。
撞牆期:被逼著面對我原本會逃避的部分
不過,對文組友善不代表這門知識就變很簡單,就如老師一開始講的快樂與痛苦並存的學習經驗。隨著課程深入到 JavaScript 的前端後端,又正值自己轉換職涯的忙碌期,我發現筆記越寫越慢,甚至有點想放棄。
壓力一部分來自老師。他不派作業,卻要求筆記公開,而且會指出裡面的錯誤。每次被糾正時,我都覺得自己笨笨的。但也因為這樣,我沒辦法再用「複製貼上」糊弄過去。
另外一部分是我沒有「積極」想要寫出網頁,所以在學習JS 就有點沒有用到的感覺。舉例來說
一開始是 Express 的 CRUD 操作。看似只是 GET 和 POST,實際上還要理解 PUT、PATCH、DELETE 的差別。我常常照著範例寫出來,但一旦換個場景就錯得一塌糊塗。
接著是環境設定:package.json
、.gitignore
、環境變數,還有 node_modules 的大小,讓我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在搞黑魔法。再往後,RESTful API、JWT 驗證、CI/CD 流程……這些東西堆在一起,讓我焦慮到差點想放棄。
真人家教的好處會盯作業,督促學習狀況
如果沒有家教,我大概會在這裡就收手了。可是在老師的引導下,我被迫面對這些挑戰。雖然撞牆,但也因此撐過了我原本會逃避的部分。(欸,我還有JS後端的筆記還沒寫) (感受到老師的眼神哈哈)
在 AI 時代,難道還需要學電腦科學嗎?說真的,我以前也覺得不用。反正問 ChatGPT,它就能幫我跑出程式碼。但後來我發現,如果不學會「自學的方法」,最後只會停在會複製貼上,根本不算真的懂。
收穫:在 AI 時代不再迷失
雖然在寫文章的當下,我的 JS 後端還沒寫完,但是我已經會自己去研究串接 API 了。意外的收穫才開始。其實我回頭想想,最幸運的就是當初選擇了家教。
因為在這個 AI 時代,網路上的程式課一點也沒少,反而因為資訊爆炸,新技術更新得飛快。如果沒有地圖,只能一次又一次買課程學技術,卻永遠停在「會複製貼上」。
好在老師幫我釐清了自學路徑,還帶我接觸微積分、神經網路的基礎。這些我文組時代從沒碰過的知識,竟然在沒有考試壓力下,讓我真心想了解。
後來談到 AI,我腦中不只是 GPT,而是背後的數學與邏輯。這讓我覺得自己不是在跟風,而是踏實地跟上時代。
現在遇到問題時,我不會立刻問老師,而是先翻官方文件、逛論壇。因為我已經相信自己找得到答案。
AI 可以幫我划槳,但真正決定方向的,還是我自己。那麼,你呢?會把船交給 AI,還是選擇握緊自己的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