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我是中華光點小學堂的校長林醫師。
「轉大人」的過程,總是伴隨著各種酸甜苦辣,而「生長痛」大概是許多青少年與家長都曾有過的共同回憶。那種半夜來襲、難以言喻的痠痛,常被我們視為成長的必經之路,一句「忍忍就過去了」,似乎成了最常見的安慰。
然而,我想以一位醫師和長期關懷重症兒童的協會理事長身份,提醒大家:在某些情況下,疼痛並非成長的附屬品,而是身體發出的、需要被認真傾聽的求救信號。
今天,我們要談的,就是一種常被「生長痛」這個標籤所掩蓋的罕見兒童癌症——「惡性骨肉瘤」 。
危險的「正常化」:為什麼我們總是用「生長痛」來解釋一切?
首先我們要知道,「生長痛」是真實存在的,但它在醫學上是一個「排除性診斷」。意思是,在排除了所有其他可能的疾病後,才能將不明原因的疼痛歸因於它。但因為它太普遍了,我們很容易將孩子所有的下肢疼痛,都輕率地歸為「正常」。
這種不經意的「正常化」,正是「惡性骨肉瘤」最可怕的偽裝。
大樹與啄木鳥:一個聽懂兩種疼痛的比喻
為了讓大家更容易分辨,讓我們再次使用一個比喻:
孩子的骨骼,就像一棵正在快速抽高的大樹。
- 「生長痛」,是這棵大樹在拔高時,肌肉與骨骼互相牽拉、適應所產生的正常「嘎吱」聲。它的感覺比較像痠痛,而且位置不固定,可能今天在小腿,明天在大腿,並且多半在夜晚發生,白天孩子起床後又是一條活龍,跑跳自如。
- 「惡性骨肉瘤」,則完全不同。它像一隻固執又頑皮的**「搗蛋啄木鳥」,牠不會到處亂飛,而是認定了樹幹的「同一個位置」**(最常發生在膝蓋上下的大腿骨或小腿骨),日也鑽、夜也鑽地進行破壞。
如何分辨?給家長和孩子的「疼痛辨識筆記」
這隻「搗蛋啄木鳥」發出的警報,其實有跡可循。請您拿起筆記,對照以下幾點:
- 固定的痛點: 孩子的疼痛是否總是在同一個位置?惡性骨肉瘤的疼痛是持續且固定的,不會像生長痛一樣「到處跑」。
- 持續的疼痛: 生長痛是間歇性的,痛幾天可能又好幾天。但骨肉瘤的疼痛是持續性的,而且會越來越痛。
- 夜間加劇: 這是最關鍵的警訊之一。骨肉瘤的疼痛在夜深人靜時會特別劇烈,常常讓孩子痛到半夜醒來。
- 活動與否都痛: 生長痛通常在休息時發生,白天活動時反而不痛。但骨肉瘤的疼痛,無論孩子是在運動還是休息,都會持續存在。
- 局部腫塊: 如果在固定的疼痛點,觸摸到不明的腫塊,這就是一個非常需要提高警覺的信號。
警報之後:藝術如何成為漫長治療路上的光?
及早就醫,是戰勝惡性骨肉瘤最關鍵的一步。但我們也深知,診斷之後,將是一條漫長且艱辛的治療之路。化療、手術、復健,這一切不僅考驗著孩子的身體,也煎熬著整個家庭的心靈。
這也正是「中華光點兒童重症扶助協會」存在的意義 。我們的任務,就是在這條路上,成為孩子與家庭最溫暖的後盾。
透過免費的「到府繪畫及居家伴讀服務」 ,我們的天使老師帶著畫筆與故事,走進孩子的世界。我們相信,藝術是最好的心靈出口,能幫助孩子表達治療中的不安與恐懼,也能讓他們在創作中重拾自信與對生命的熱情。這些動人的**「生命畫作」**,就是他們最勇敢的證明 。
校長的話:請相信孩子的感受,成為最警覺的守護者
各位家長與朋友,請務必記得,孩子對於自己身體感受的表達,是最真實的。請不要輕易用「生長痛」或「只是想偷懶」來忽視他們發出的求救信號。
多一分警覺,就多一分希望。讓我們一起成為孩子最細心的守護者。
想更深入了解「中華光點」如何點亮生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