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上一集,我們聊到了兒童白血病。而今天,我們要來談一個同樣讓家長聞之色變的名詞——「腦瘤」。
「孩子得了腦瘤,是不是就不能思考、不會學習,甚至會變成另一個人了?」這份恐懼,源於對大腦這個「指揮總部」的未知。今天,就讓我們用一個溫柔的比喻,輕輕推開這扇門,看看裡面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大腦的交響樂團:一場精密的合奏
首先,請將我們孩子的大腦,想像成一個極度精密、正在演奏中的**「交響樂團」**。
在這個樂團裡,有各式各樣的樂手,也就是我們大腦的各種「功能區」:有負責說話的「語言首席」、有控制手腳的「運動鼓手」、有儲存記憶的「故事豎琴手」,當然,還有充滿想像力的「創意畫家」。
而樂團的靈魂,是站在最中間的**「總指揮」**——這,就是孩子最核心的自我意識、感受與靈魂。
在健康的狀態下,總指揮優雅地揮動指揮棒,所有樂手合作無間,演奏出和諧的生命樂章。
不請自來的搗蛋鬼:腦瘤的影響
現在,一個不請自來的「搗蛋鬼」——也就是腦瘤,出現在樂團中。
這個搗蛋鬼不會毀掉整個樂團,但它可能會很霸道地,一屁股坐在「語言首席」的椅子上,讓他暫時無法歌唱;或是絆倒了「運動鼓手」,讓他打亂了節拍。
這就是腦瘤影響身體功能的過程。它影響的是**「特定」**的樂手,而不是整個樂團。最重要的是,那個站在指揮台上的「總指揮」,孩子的意識,他從頭到尾都非常清醒。他看到了問題,他知道演奏的旋律出現了缺憾。
當旋律靜默,色彩便開始歌唱
那麼,聰明的總指揮會怎麼做呢?他會放棄整場演奏會嗎?
不會的。
他會轉過身,將手中的指揮棒,交給那個始終充滿能量、不受搗蛋鬼影響的天才樂手——「創意畫家」。
於是,即使悠揚的歌聲暫時靜默,但腦中最絢爛的色彩卻開始爆發。孩子們透過畫筆,將他們的感受、夢境、對醫護人員的感謝、甚至對抗疾病的勇氣,描繪成一幅幅動人的「生命畫作」。
這,就是我們在「中華光點」的服務中,日復一日見證的奇蹟。我們的「天使老師」帶著畫筆與繪本,進行免費的**「到府/病房繪畫教學」**,我們的任務,就是去探望那位「創意畫家」,給他最多的顏料和最大的畫布,讓他能盡情揮灑。
校長的話:藝術,是最響亮的聲音
身體的功能或有侷限,但孩子的感受與創造力,從未關上。藝術,就是他們此刻最宏亮、最清晰的聲音。
所以,當我們看待一位腦瘤病童時,請不要只看見他「失去」了什麼,更要去傾聽他正用何種方式在「表達」。一個眼神、一幅畫、一個手作,都是他們生命交響樂中,最真實、最美的音符。
多一分傾聽,就是最好的陪伴。
想更深入了解「中華光點」如何用藝術與愛陪伴孩子嗎?
歡迎造訪我們的官方網站:https://www.glca-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