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業周刊1952期〉
「你慘了啦,方丈為人很小心眼的,」我在心底OS,當然沒對督生說出來。
但是,既然我在期末一起向督生翻舊帳、將近兩學期的互動觀察挑了幾項重要的事件和他討論,當然,和他息息相關的報告也是討論項目之一:
「我在上個學期末,寄了封信給你,請你試著統整個人成長經驗與個人諮商風格這兩者,彼此間有什麼關連,還附上我自己檔案給你看看。當然,這是邀請,並不是作業。過了一個學期,不曉得你自己整理得怎麼樣?」我丟出的問題,像是都卜勒雷達持續向外發散的訊息波,藉由反射波的變化來判斷目標物的距離變化:督生回應延遲越嚴重,表示逃避的議題越深遠;回應延遲越短暫,代表越容易在意識層面浮現。拖了一個學期沒有任何回應,嗯,大概是我當年的反思不夠有趣,引不起督生的興趣吧。
「幾千年前我們不是就已經能夠建造像金字塔這樣龐大的建築物了?不是就已經能夠崇拜神祇、紡織、生火、找到愛人與妻子、傳送書寫的訊息?當然是。但是我們雖然成功的用領薪水的奴隸替代了奴隸,我們獲得的一切進展卻都是在科學領域。人類問的問題研究和他們的祖先一樣。簡而言之,他們根本沒有進化。」《波特貝羅女巫》
這天讀著易之新老師推薦的書,剛巧也看到〈商業周刊1952期〉裡的文章,突然想到其間的相似之處:
「近年來台灣經濟成長、股市大漲,然而大部分人還是低薪。這是因為真正高薪的是那些製造業勞工,但大多數勞工是服務業,他們生產力幾乎原地踏步,所以薪資沒有明顯成長。」《貿易崩解倒數計時》
將這兩個概念併在一起看就會發現,關於人生、關於生活這千百年來的問題固然持續在進步發展,但社會制度的改變、思想流派的演進這類和人心有關的議題,卻是少有突飛猛進的情況,甚至在「生理」、「安全」、「歸屬感和愛」、「社會需求」或「尊重」等諸多基本需求上,千萬年來幾乎不曾更動過;一個人不會因為桌機上 GPT 升級到模式4.0而每天減少100大卡的熱量攝取,或是一個人因為持用0.5奈米製程的手機微晶片而提升25%的智商 。
反觀在科學或工程領域上,投入越多的資源、越容易出現進步。
研究生的資歷也是。
投入越多的資源在各式專門訓練或課程,可以看到履歷表上立即出現的回饋:OO專訓XX小時、ZZ學會課程YY小時,都可以化為實打實的漂亮數字,證明自己的投資。
然而,研究生在自我探索上所投入的時間,例如接受FF訓練師GG小時的督導後,卻是難以具體化為數字:「我個人在親子議題上提升87%的諮商效能、在職涯議題上提升203%的工作效能、在親密關係議題上提升3,141,592點的經驗值…」
人類觀念的演進,從巫術到宗教再到科學(見弗雷澤 Frazer《金枝》),直白來說,就是我們對萬事萬物之所以發生的說法,表面講究的是證據與因果,骨子裡卻是一成不變的:說服我吧、讓我信服吧。
在具象的數字證據與科技發展、在幽微不可測的人性,此兩者之間,有巨大而難以跨越的鴻溝,卻也可能只存在彈指之間的體悟。
「研究所老師要求我們期末統整個人的諮商風格,倒是沒有提到要整理個人生命經驗…」
這回督生沒說「我在逃避…」,而是提出教師給他們的作業。看來,督生比較認真看待我所提出的邀請、不再逃避。至於他交不交、什麼時候交,都是其次了。
我能帶領的,就差不多在這裡了,接下來,就看他願意投注多少時間在深入了解自己了。
‥
‥
‥
‥
*都卜勒效應(Doppler effect)是什麼?生活中的應用有哪些?
https://bookzone.cwgv.com.tw/article/28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