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AI產業巨頭在全球爭搶頂尖人才,教育與職場卻正被這波技術浪潮全面洗牌。Meta從OpenAI挖角關鍵人物,宣告AI競賽進入加速期;教師們則嘗試讓AI成為教學助手;而職場上,許多員工開始焦慮:什麼技能才不會被AI取代?三則新聞揭示的不只是科技,而是整個社會對「如何與AI共處」的探索。
影音快速版
🔹 主標: Meta 強化 AI 團隊,招募前 OpenAI 專家

📌 新聞內容整理: Meta執行長馬克・祖克柏於Threads宣布,前OpenAI研究員趙晟佳將出任Meta超級智慧實驗室首席科學家。該團隊由趙晟佳與數名AI專家共同創立,將推進Meta在AI基礎模型、推理能力與創新應用領域的研發,加快與OpenAI、Google的競爭布局。
🔍 知識點補充: 趙晟佳曾參與多項語言模型研究,並在推理能力方面具前沿成果。Meta近年積極推進LLaMA系列與開放權重策略,此舉顯示其正以「開源×人才」雙引擎競爭封閉式商模。💬 生活化說法: 這就像AI業界的轉會市場,Meta挖來OpenAI的主將,未來打「AI世界盃」會更好看。
🔹 主標: AI助力讀報教育新視界

📌 新聞內容整理: 由國語日報舉辦的「2025讀報教育成果發表會」聚焦AI應用,吸引逾500位教育工作者參與。會中探討AI在作文批改、學習分析、情緒引導等方面的應用潛力。中央大學教授蔡宗翰指出,AI不只是工具,更可能成為教育現場的教學夥伴。
🔍 知識點補充: 「讀報教育」強調媒體素養與批判思考,搭配AI分析,能協助個別化學習回饋。近年「雲閱讀」等數位方案也逐步打破紙本與地區限制。
💬 生活化說法: AI不是來取代老師的,而是幫老師「批改又懂情緒」,還能分析哪個學生偷懶。
🔹 主標: AI迅速改變職場技能需求

📌 新聞內容整理: 根據蓋洛普與皮尤研究調查,AI快速滲透職場,但多數員工對其影響尚未準備好。專家建議,未來工作者應培養「判斷力、品味、經驗、知識」四大不可取代技能,並避免單一任務型職位。雖然AI短期內難全面替代人類,但正迅速重塑勞動市場結構。
🔍 知識點補充: AI能擅長執行規則明確、重複性高的任務,但缺乏主觀價值判斷與跨場景應變能力。未來職場需更多「跨功能、多任務」人才,具備「人性化難度」將成為關鍵競爭力。
💬 生活化說法: 如果你工作只要按表操課,AI很快就能做;但如果你需要品味、經驗和判斷,AI就還差你一大截。
💬 我們的觀察:
AI的「改變速度」正明顯快於社會的適應能力。產業在搶人、教育在調整、職場在轉型,而一般人需要的,是一種理解風向並重新定位自身價值的能力。這不只是科技新聞,而是我們每個人的未來規劃指南。
歡迎訂閱我們,掌握最新AI資訊^^也歡迎與我們進行更多合作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