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到了這篇 希浠|YH.CC民歌五十|《從唱自己的歌開始》寄語自然與童趣篇有關於民歌的分享,讓我想起了我與民歌的第一次接觸。
記得國中時期,有一天,年長我許多的堂哥,拿了一大箱錄音帶和一台舊的卡式收錄音機,說因為他要去當兵了,所以想把這些送給我。以前的兵制是二年,或許當時他也是以一種即將面對新生活,以斷捨離的心態,把他曾經喜歡又捨不得丟掉的東西送給我吧。
收到這份意外的禮物我也很開心,因為當時雖然我喜歡音樂,但我獲得音樂的來源大都是從電視上或廣播中得到的訊息,我還沒買過錄音帶,所以堂哥送我的錄音帶,也是我第一次接觸音樂的錄音帶。

AI 示意圖(感謝 AI 精準的輔助想呈現的畫面)
記得當時的偶像團體是剛出道的飛鷹三姝、小虎隊、紅孩兒、草蜢 ...... 等等,所以我比較熟悉的歌是像 年輕的心、青蘋果樂園、初戀、失戀陣線聯盟 ,而這些錄音帶,全都是我不熟悉的校園民歌,這也是我第一次認識民歌。
裡面的民歌手,我特別喜歡施孝榮的歌聲,他低沉渾厚的嗓音很有魅力和識別度,不管是唱 中華之愛、易水寒、歸人沙城、赤壁賦、俠客 這類懷古與歷史道味的歌曲(尤其是搭配著帶有氣勢磅礴的曲風),或是 拜訪春天、七月的心情 這類心情小品,都覺得很有韻味。
喜歡民歌意境的廣泛類型,有詠物、詠情、懷舊。曲風多元,時而輕柔、時而高亢、時而悠揚,讓我從此喜歡上了民歌。而這些好聽的民歌也陪伴了我大部分的青澀歲月,時至今日,我還是很喜歡民歌。

AI 示意圖(感謝 AI 精準的輔助想呈現的畫面)
大家琅琅上口的秋蟬,是國中時合唱團比賽的指定曲。
聽我把春水叫寒,看我把綠葉催黃,
誰道秋水一心愁,煙波林野意幽幽。
花落紅花落紅,紅了楓紅了楓,
展翅任翔雙羽雁,我這薄衣過得殘冬。
炎炎夏日聽上一曲聽泉,帶著清涼氛圍的歌詞,搭配輕快悠揚的歌聲和弦樂曲風,彷彿也可以讓人拋下煩憂,暑氣全消。
潺潺的水兒流呀流不停
串串的輕響也數不清
繁華的時節湧山泉
湧出一季清新
獨處時,喜歡聽 原來的我 ,總覺得它的旋律,可以讓人感到被安撫,可以完全沉浸在屬於自己的空間裡。
給我一個空間
沒有人走過
感覺到自己被冷落
給我一段時間
沒有人曾經愛過
再一次體會寂寞
悠閒的午後時光,會想起 漁唱、曠野寄情 想像自己徜徉在山水之間。
茫茫滄海中
有我一扁舟
碧海藍天為伴
啊 我隨輕舟航
航向海天會
海鷗輕風為伍
國文課時,對 釵頭鳳、鄉愁四韻、再別康橋、出塞曲 特別熟悉。
需要被勵志的時候,會哼起 小草,覺得應該要效法小草能屈能伸的精神。
大風起
把頭搖一搖
風停了
又挺直腰
大雨來
彎著背讓雨澆
雨停了
抬起頭站直腳
每年木棉花開的季節,看到橘紅色的木棉花,不自覺想起了木棉道。
寒流來的冬天,想著如果有 那一盆火 該有多好。
越來越淡的年味,會懷念起 廟會 時的熱鬧情景。
笑意寫在臉上
哼一曲鄉居小唱
任思緒在晚風中飛揚
多少落寞惆悵
都隨晚風飄散
遺忘在鄉間的小路上
有時偷得浮生半日閒,造訪山上人家時,總會想到 樵歌 裡,知足豁達的人生觀。
太陽升、黑夜盡,老樵每天起得早;
慢慢跑、跨小橋,不覺路兒千里遙。
老樵夫,身體好,每天總是嘻嘻笑;
粗茶飯、唱小調,樂天知命求溫飽。
而關於愛情的歌,印象比較深的有 忘了我是誰、野百合也有春天、思念總在分手後、風告訴我、偶然,還有喜歡蔡琴的歌聲,和她唱的 恰似你的溫柔、你的眼神、抉擇、想你的時候,經典又好聽。
直到高中時期之後,我才陸續將零用錢拿來買了不少錄音帶,出了社會以後,自己有了經濟能力,錄音帶便越買越多,而這些錄音帶在每個不同的階段,都是一份回憶和情感連結。
後來錄音帶慢慢被音樂CD所取代,又改成也買了不少CD,漸漸地,隨著時代的推移,多媒體的蓬勃發展,YouTube 點開,想聽什麼就有什麼,大概聽錄音帶和CD的人也越來越少了,這也是一種時代的眼淚吧。
去年整理家中時,看到了塵封已久,用不到,但充滿回憶,且數量不少的錄音帶,這些很久以前就想斷捨離卻一直斷不掉的錄音帶,終於在一個夜深人靜的夜晚,我將珍藏了二十幾年,近二百卷的錄音帶,用一種「緬懷」、「哀悼」的心情,把它們一個一個排好,拍照留念,然後就踏出最後一步,忍痛斷捨離了。
雖然覺得不捨,但斷捨離這件事,是人生旅程中一門重要的功課,一種前塵往事隨風飛的概念。
轉念一想,人,不是本來就應該要往前看嗎?
想起了齊秦的「往事隨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