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知道,父母是偏心的;只是,身為長女的我,習慣了什麼都不說,把這份感覺藏在心裡,假裝自己不在乎,假裝「懂事」就能撫平所有委屈。
我承認,內心那個最柔軟、最脆弱的黑洞,其實一直都在——只是過去我沒說出口,也不敢面對。
過去的我,也許在意、也許羨慕,甚至很長一段時間都默默地和自己的情緒拔河。但當你終於勇敢承認這個現實、願意把心裡那道陰影攤開來看時,你會發現,那才是真正長大的開始。
---
我想坦白說,這一路走來,我也曾經在意、受傷、憤怒過;甚至,年輕時我最常問自己的就是:「為什麼他們對弟妹總是比較好?為什麼我付出那麼多,卻總是被忽略?」
在那個人生還沒站穩、心裡還不夠強壯的年紀,我時常為了這些家庭裡的比較與資源分配而難過。那些愛的分配,像是永遠數不清、也計算不準的等差級數。
你會怨、會恨,也會一次次懷疑自己的價值:「是不是我不夠好,才沒有被最愛的人看見?」
直到慢慢長大,尤其到了現在我40歲,心裡終於明白,偏心,是人心裡最自然的習慣。
不只是父母,其實每個人、甚至連我自己,都不可能保證凡事絕對公平。
如果我有兩個孩子,我也無法百分百保證,自己不會在某些時刻偏愛其中一個——有時是因為性格投緣,有時是因為某個孩子在那段時間特別需要我。
即使給了一樣的資源,有的孩子在乎、有的卻可能毫不在意。
你以為的公正,對別人來說可能一點也不公平。
---
人生的某些遺憾,也許就是註定無法被填滿的空缺。
但到了某個年紀你會發現,父母的偏心,不再是你價值的全部。
當你的物質成就逐漸提升,當你的內心有了屬於自己的滿足與幸福,你會發現——外在的比較和過去那種「被分配愛」的焦慮,真的越來越不重要。
因為你已經不再需要用父母的愛或偏愛,來證明你存在的價值。
你學會自己給自己愛,學會成為自己的父母,也學會不再把外界的標準當作人生的全部。
真正讓我們長大的,不是別人給了我們什麼,而是我們能不能用溫柔又堅毅的態度,去善待自己,去承認自己的可愛與不可愛,去接納自己的獨特與缺憾。
如果你還在因為父母的偏心而痛苦,請不要責怪自己。
有時候,愛的分配不是你努力就能換來的,它只是人性、只是生活裡一點無奈與必然。
但你可以選擇做自己的父母,成為那個最懂得關懷自己、最願意寵愛自己的人。
給自己一點溫柔、一點力量,把那些曾經的遺憾,慢慢轉化成成長的養分。
愛自己不是自私,而是一種最深層的勇氣和智慧。
當你能夠安定地愛自己,你就能不再害怕外界的風雨,也能用溫柔的目光看待所有的不公平與不完整。
願你能用自己的成就與自愛,去回應那些曾經讓你失落的偏心。
學會放下那些無法改變的偏心,把人生的焦點收回到自己身上。
你會發現,幸福的那一刻,其實早就在你的手心裡。
別再為父母的偏心痛苦了,人生真正的光芒要靠自己點亮。
父母偏心不是終點 ,做自己人生的主角,用溫柔堅毅活出自己的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