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在街上遇到一隻貓時,摸摸牠。」
-《人生的十二法則》
遇上生活的困難與痛苦,感覺連氣都透不過時,要如何面對?
身體是有記憶的?
你試過玩遊戲或看影片太久,事後出現殘影,或者在現實中重現影片裏的聲音嗎?
過度刺激或資訊接收過量有可能會令人有感官重現。
PTSD(創傷後壓力症後群)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過度的刺激會令人無法回到現實,而不斷在腦海裏重現那些不快的記憶。

身體感官是有記憶的,記憶過載,人難以回到真正的現實中。
平常人所受到的刺激雖然較輕微,但不代表這些刺激就不會記載在身體裏。
為經濟擔憂而產生的焦慮感、人際關係複雜而產生的緊張感、家庭壓力所帶的身體不適...
層層疊疊之下,我們以為自己活在現實裏,但其實是活在身體的記憶裏。
船、海、岸和錨
身體的感官是船,記憶是海,現實是岸。
為了體驗人生,我們都要出海,留下記憶,然後回到現實之岸。

但如果人生處處驚濤駭浪,我們便會迷失在記憶之海裏,找不到回岸的路。
因此,路途再怎麼凶險,也要不時的回到岸上歇息,讓自己回到現實,然後再出征。
然而有時浪太大,要停在岸上很困難,因此,我們需要錨。

流浪貓鮑勃
James是一個癡君子,雖然正在戒毒,但經濟困難,日常只能靠用結他賣藝去賺一點錢。獨自面對生活讓他十分難受。
但有天,他遇見了一隻橘色流浪貓,於是他收養了牠,並取名為鮑勃。

鮑勃會陪着James去街頭賣藝、派傳單,積極的到處賺取生活費。
在James需要留在家中,對抗戒斷症狀時,鮑勃一直陪伴着他渡過痛苦。
在鮑勃的陪伴下,他成功戒了毒,生活也變得愈來愈好。
James把這些經歷寫了一本書名為《流浪貓鮑勃》。
鮑勃是錨,即使不能直接解決痛苦,卻能讓James可以通過牠從生活的痛苦回到現實之中。
學會從痛苦中回到現實
每一個人都應該去發挖自己的錨,不論是貓、狗、運動還是大自然。
即使生活的痛苦看似鋪天蓋地、永不休止,也要懂得從痛苦中抽離。
學會從痛苦中回到現實,才能在下次出征時航行得更好。

找到自己的錨,在街角看到貓時摸一摸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小額支持我繼續創作: 點擊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