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博士生常常有這種經驗:
花了 30 分鐘讀一篇 paper,眼睛盯著螢幕,腦袋卻像是被洗了一輪熱水澡,
結束後不只忘了 paper 在說什麼,甚至有點懷疑自己是不是不適合做研究。問題通常不是你看不懂,而是:你沒有用對進入點。
這時候,TAI 學術閱讀法可以幫你建立「焦點」:
從 Title(標題)、Abstract(摘要)、Introduction(簡介)
這三個最密集的段落,先抓出「研究關鍵字」。
▍Title:最短的內容,藏著最硬的名詞
不要跳過標題。
一篇好 paper 的標題,一定會放入 1-2 個核心的研究概念或工具。
你第一次讀,看不懂是正常的。
但你可以先問自己:「這個關鍵字我懂多少?如果不懂,要去哪裡查?」
這一問,會讓你進入主動搜尋模式,而不是被動閱讀。
▍Abstract:60 秒內掌握研究的「貢獻」
摘要常常只有一小段,但它的作用是:讓你能在一分鐘內判斷這篇 paper 值不值得讀。
把摘要中出現的技術名詞與研究目標圈出來,
你會發現:「原來這篇 paper 是想解決 ___ 問題,方法是 ___,結果是 ___。」
如果你做不到這個填空句,代表你對這篇還沒掌握,別急著往下看。
▍Introduction:概念連結的地圖
Introduction 是你開始構建「地圖」的地方。
這裡會告訴你背景知識、其他人的做法、為什麼這篇研究值得做。
把出現頻率高的名詞抓出來,用自己的語言翻譯一次,寫在筆記上。
這些就是你之後做文獻回顧、研究動機的素材來源。
—
用 TAI 方法先建立你自己的「概念座標軸」,
你才知道這篇 paper 在哪裡、你在哪裡、你要走去哪裡。
讀 paper 的困難,不是理解,而是沒有焦點。
先聚焦,再深入。這樣,才不會讀完一堆,腦袋卻一片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