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所的第一年,像是走進一款遊戲──《8號出口》。
你以為很快就會找到出口,結果一圈又一圈,怎麼走都是一樣的牆、一樣的燈,一樣的你。
▋你以為你在前進,但其實你只是走過了不同形狀的同一困境第一年讀完,身分上多了「研究生」這三個字,
但內在卻越來越像一個「四不像」:
• 不再是大學生──不能隨便交差,不能等老師講重點
• 還不是研究者──寫出來的東西不算貢獻,想出來的點子也不夠成熟
• 想教書卻沒資格,想工作又太超齡,想回頭又太尷尬
你以為自己走得很遠,其實只是走過了「會議、指導、讀文獻」這些重複的路線,
但從來沒有從中找到「我是誰」。
▋你開始懷疑:「我真的是適合研究的人嗎?」
第二學期開始,你可能會有這樣的經驗:
• 看了10篇文獻,還是不知道問題在哪裡
• 被教授問一句「所以你想解決什麼問題?」腦袋就空白
• 跟別人介紹自己的研究方向時,自己都說服不了自己
你會開始懷疑:
「我是真的對這個領域有熱情?還是只是不想面對轉行的焦慮?」
「我在努力的,是有價值的事?還是只是想證明我不是廢物?」
▋其實,這場identity crisis不是錯誤,而是升級前的必經副作用
《8號出口》的機關設計就是這樣:
看起來你在重複,但只要你開始「注意到那個不對勁的細節」,
你才有機會發現「出口在哪裡」。
身為研究生,真正的出口不在於你多早發paper,
而在於你什麼時候敢真正面對自己的困惑,並用行動去穿越。
• 當你開始自己定義研究問題
• 當你能夠自己從資訊中擷取意義
• 當你不再只是照做,而開始挑戰現有做法
那時,你才真正走出了那個「看似前進其實打轉」的迴圈。
如果你在讀研究所一年後感到「自己不像任何一種人」,
那不是你出了問題,而是你正走在通往下一個階段的迷宮裡。
你不是迷路了,
你只是還沒學會看懂那些微妙的線索——
研究之路的出口,從來不是靠別人帶你走出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