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我們談到了與PUA相關的論述,做了一次回顧
而這篇,我們要重新定義廣義的PUA一詞
整理所有相關訊息, 共同的元素在於: (後續要改一下)
- 兩人存在資訊落差。溝通並沒有增進彼此理解,而是讓資訊差更加擴大。
- 一方面或者利益,而另一方面感受或是利益受損
- 溝通過程中,摻入雜訊,使聽者注意力疲勞
因此,我覺得用「混淆式溝通」這個詞來理解現今的P U A,是比較清晰的詮釋。
因而,P U A有各種的模式
一、主動vs. 被動
主動型: 目標在於剝削他人,透過混淆式溝通以獲得自身利益,並犧牲他人利益。
被動型: 指的是為了極大保全自己利益,透過混淆式的溝通,藐視他人的利益
二、有意識 vs. 無意識
有意識型(理性型):很明確知道自己就是在PUA別人,
無意識型(情緒型):通常來自一種習慣的反射,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PUA別人
三、有惡意vs.無惡意
惡意型:指的是有意傷害對方的程度
無惡意型: 大多無惡意,甚至可能本意是善的
以上的分類,都不是兩極的,他也是有一個中間地帶。
因此一個PUA的行為,可以有多種元素:
媽媽說這是為你好,所以去補一個自己不喜歡的課程。主動型,無惡意型,無意識型。
四、用程度區分
P U A的行為,也可以用程度來區分:
1. 說下次見,但下次其實沒有打算見— 輕度PUA
2. 說這份工作,只要上手了,很可能可以成為為主管,但其實可能性極低。 — 中度PUA
3. 伴侶到處在外劈腿,但用各種方法使你相信一切是你的問題,是你不好,你要感謝他。 — 重度PUA
小結
從這個定義出發,我們會發現及日常生活中就有很多小小的PUA。
我們看著新聞媒體,更是充斥著各種的PUA
光譜式的理解,我們可以避免把混淆式溝通妖魔化,但也可以設定足夠的心理界線
如果是輕度的PUA,我們可以很自然的適應它,當作是一種文化,或是人際
如果遇到中度的PUA,除了維持心理界線,我們依然可以嘗試用有效的方式與其溝通
重度的PUA,此時我們的首要目標是保護自己,「真誠溝通」、「我訊息」、「非暴力溝通」之類的友善話語技術,恐怕效果極其有限。
而我們後續第二章的範例,集中在中重度的P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