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節我們了解了P UA的起源,以及了解了,它如何漸漸的成為了心理操縱的意思。
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我們也常說:
我被老闆P U A了,我被我的伴侶P U A了,等等。
那P U A的心理機制是什麼呢? 是否有相關理論基礎呢?
其實是有的,本章節我們來列舉幾個與P U A有關的心理詞彙,以及相關的理論基礎。
要注意的是,每一個詞彙都有特定的對象,而且意思有些微的重疊,但又有點不一樣。
一、煤氣燈效應
故事:
手法:
核心是「知覺否認」,讓受害者認為自己的想法是錯誤的,懷疑自己的感受。
特別指的是自戀性人格疾患如何去操控他的被害者。
是主動的,惡意的,有目的的。
二、心理操縱
意思類似煤氣燈效應,通常指的是各種技術性的操控技巧。
我們通常說的心理操控,指著有時候是反社會人格疾患,利用工具化的方式操控對方。
通常是主動的,惡意的,有目的的
三、情緒勒索
情緒勒索的概念,主要來自台灣的著名谘商心理师周慕姿所撰寫的暢銷書。
核心是透過用一些方式,以孝順,義務,或是一些方式喚醒對方的愧疚感,利用愧疚版使人做一些事。
四、 議題設定理論
這個概念來自於傳播學,記者設定某些議題,讓讀者做討論。但這些設定的議題有高度的操縱性。
比如說,可以報導一些明星藝人的劣質事蹟,讓讀者爭議性的去閱讀。
他也是一個巨大的P UA,讀者以為自己在自主思考,實際上情緒與認知都被帶著走。
以上幾點,都與我們所稱的P U A有關。整理如下表。
- 情緒勒索: 有/無目的的、情緒性的、通常是無意識、微觀的
- 心理操縱: 有目的的、無情緒的、通常有意識、微觀的
- 議題設定: 有目的的、非情緒的、通常有意識、宏觀的
- 煤氣燈效應:有目的的、情緒性/無情緒的、通常有意識、微觀的
以上整理含有一些主觀的分類法
但我們可以透過這個整理,了解到,P U A可以是無意識的,也可以是有意識的操縱。
它可以是有明確的目的,也可以是沒有明確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保護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