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中好多聲音,到底哪個才是我的?——認知分化的第二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我是不是太差了?」
「這樣做會不會被討厭?」
「是不是我又搞砸了?」
「我真的可以承擔這個角色嗎?」

有時候,你還沒開口,腦中就已經吵成一片。


明明只是被主管問了個進度,還沒回答,腦袋裡卻像打開了好幾個分頁,一起冒出自我批評、自我懷疑、他人視角、完美標準,像好幾個版本的你在你腦裡爭吵。

你突然變得很累。你想冷靜思考,但心裡好像沒有一個「真正的自己」可以做決定。

你想了一堆,但你開始懷疑:這些真的是我的想法嗎?

raw-image

🧠 第一層:腦中有聲音,不代表都是「你」的聲音


我們常說「我覺得…」「我想…」,但其實這些想法,很多時候不是當下的你產出的。

它們像錄音帶一樣,在你壓力大、焦慮升溫時自動播放——


  • 那是以前主管罵過你的語氣。
  • 那是你爸媽總說的「不要出錯」。
  • 那是你某次失敗後偷偷記住的「我不夠好」。


我們以為這些聲音是我們的直覺,但其實,它們是經驗、恐懼、期待、比較的混合體。

久了,你甚至分不出什麼是真正的自己,什麼是長年積累的雜音。


🔍 第二層:你想到的,不一定是你選擇相信的


想法很多,但不是每個都該被相信。就像天氣變化,雲層會來,但不代表每一片雲都要下雨。

腦中浮現「我做不好」,不代表你真的做不好。

出現「他們一定討厭我」,也不代表事實如此。

你可以對這些聲音說:「我聽見你了,但我還沒決定要不要聽你的。」

想法,是可以被質疑的;你,是可以選擇立場的。


💡 第三層:分化想法,是從「被念頭困住」到「成為想法的主人」


我有位朋友,有天說出他內心的一句話:

「我以前一直以為自己很不行,後來才發現,那句話是我爸從小就對我說的,我卻一直沒問過自己,相不相信這是真的。」

這句話像是敲醒了一盞燈。

很多時候,我們不是被事實困住,而是被一個從來沒被檢查過的想法困住

分化,不是叫你否定一切,而是讓你開始有空間去選擇——

什麼該留?什麼該放?什麼只是舊時代的回音,什麼才是此刻的你要相信的東西。


🛠 第四層:怎麼開始「分化想法」?三個實用練習


1. 把想法寫下來,讓它「離開腦袋」


當你腦中浮現「我好爛」,請寫成:

👉「我剛剛腦中出現一個『我好爛』的想法。」

這麼做,就像把一團烏雲從腦中拿出來放在桌上,你會發現它不再那麼可怕,也更容易看清楚它的形狀。


2. 問它:「你從哪來的?你是在保護我嗎?」


想法之所以會出現,往往是想幫你「避免再受傷」。

「不要出頭」的想法,也許是在保護你別再被批評; 「你不夠好」的聲音,可能是過去被否定後形成的警報器。

👉 你可以問它:「謝謝你提醒我,但我現在真的需要你嗎?」


3. 問自己:「我想選擇相信哪一個版本的自己?」


你可以同時有兩個想法:

  • 「我怕會做錯」和
  • 「我想試著相信自己一次。」


你不用馬上壓過那個怕的自己,但你可以練習多站在支持自己的那一邊。

👉 問問自己:「哪個想法,是我希望活出來的我?」


🎯 結語:不是最吵的聲音才是真的


你不是腦中最兇的那個聲音,也不是最會挑剔的那個評論家。

你,是能聽見這些聲音後,停下來問:「那我自己怎麼想?」的人。


想法很多是正常的,我們每一天都會有無數對話在腦中上演。

但那不是你失控的證明,而是你可以開始選擇立場的機會。


下次當你又陷入「我是不是又搞砸了?」的念頭時,請慢下來、問問自己:

「這個聲音,是誰的?」

「我要讓它代表我嗎?」

「我,想用什麼樣的態度走下去?」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刻意微挑戰
97會員
395內容數
生活與工作就像一場冒險,而「刻意微挑戰」就是你的指南針。 「刻意微挑戰」=刻意練習+微習慣+自主挑戰 透過一點點的小改變、累積大成就
刻意微挑戰的其他內容
2025/04/23
工作上常聽到有人說:「這沒什麼啦」?有時不是謙虛,而是卡住了。這篇文章用 LACK 模型點出:你做到了,但不敢說好;你會做,卻說不出自己強在哪。別讓努力被低估,也別讓高光悄悄溜走。從看見卡點開始,練習讓自己說出:「這次,我真的有做到。」
Thumbnail
2025/04/23
工作上常聽到有人說:「這沒什麼啦」?有時不是謙虛,而是卡住了。這篇文章用 LACK 模型點出:你做到了,但不敢說好;你會做,卻說不出自己強在哪。別讓努力被低估,也別讓高光悄悄溜走。從看見卡點開始,練習讓自己說出:「這次,我真的有做到。」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了解《全腦人生》,你的四大人格在不同情境下的運作,助你成為更全面的自己。這本書帶你深入探索每個人格的特點,解析它們如何在不同情境下指導我們的思考和行動。發現你的多面性,理解自我和他人,並揭示潛意識中的真實力量。無論是面對工作、生活還是人際關係,讓四大人格合作無間,成就更好的自己。
Thumbnail
了解《全腦人生》,你的四大人格在不同情境下的運作,助你成為更全面的自己。這本書帶你深入探索每個人格的特點,解析它們如何在不同情境下指導我們的思考和行動。發現你的多面性,理解自我和他人,並揭示潛意識中的真實力量。無論是面對工作、生活還是人際關係,讓四大人格合作無間,成就更好的自己。
Thumbnail
其實對於哪些情緒用語,會對自己起作用,在多次中招之後,也會有基本的認識。不想再一直中同一招,那就想辦法改進這一個弱點,最好是去了解自己為何會這麼在乎?透過文字的爬梳與釐清,可以了解一二。這一次要處理的情緒用語叫做:誰叫你。換言之,就是以誰叫你作為句子的開頭,來否定自己所做的一切,意思就
Thumbnail
其實對於哪些情緒用語,會對自己起作用,在多次中招之後,也會有基本的認識。不想再一直中同一招,那就想辦法改進這一個弱點,最好是去了解自己為何會這麼在乎?透過文字的爬梳與釐清,可以了解一二。這一次要處理的情緒用語叫做:誰叫你。換言之,就是以誰叫你作為句子的開頭,來否定自己所做的一切,意思就
Thumbnail
大腦有兩種聲音「自我辯解」,怎麼辦?
Thumbnail
大腦有兩種聲音「自我辯解」,怎麼辦?
Thumbnail
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是指當一個人同時擁有兩個或多個互相矛盾的信念、價值觀或態度時所產生的不愉快狀態。這種不適感會驅使我們改變其中一個信念或態度,以消除這種不一致。然而,這種改變並不總是理性的,往往會導致我們自欺欺人,無法正視和解決真正的問題。
Thumbnail
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是指當一個人同時擁有兩個或多個互相矛盾的信念、價值觀或態度時所產生的不愉快狀態。這種不適感會驅使我們改變其中一個信念或態度,以消除這種不一致。然而,這種改變並不總是理性的,往往會導致我們自欺欺人,無法正視和解決真正的問題。
Thumbnail
這是一個主觀的世界,你看到的世界,可能與我看到的世界有所不同。你我在不同環境成長,接受不同知識文化滋養,對於同樣事物的詮釋可能會截然不同。因此,外物一切,包含我們日常生活所遭遇到的人,可能都是中性,只是我們透過自己的觀點,給他們貼上了標籤……
Thumbnail
這是一個主觀的世界,你看到的世界,可能與我看到的世界有所不同。你我在不同環境成長,接受不同知識文化滋養,對於同樣事物的詮釋可能會截然不同。因此,外物一切,包含我們日常生活所遭遇到的人,可能都是中性,只是我們透過自己的觀點,給他們貼上了標籤……
Thumbnail
在判斷未知的事物時,我們在潛意識中很難擺脫最初獲得的資訊,經常以此做為標準。
Thumbnail
在判斷未知的事物時,我們在潛意識中很難擺脫最初獲得的資訊,經常以此做為標準。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自我內在結構的三個主要層:無意識心智的第一脈輪、本能心智的第二脈輪和本能心智的第三脈輪。文章指出了這三個層面如何相互關聯並影響自我功能,並探討了未治癒的記憶創傷對身體和身心的影響。此外,文章還討論了3D個性矩陣以及國家民族的痛苦之身等議題。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自我內在結構的三個主要層:無意識心智的第一脈輪、本能心智的第二脈輪和本能心智的第三脈輪。文章指出了這三個層面如何相互關聯並影響自我功能,並探討了未治癒的記憶創傷對身體和身心的影響。此外,文章還討論了3D個性矩陣以及國家民族的痛苦之身等議題。
Thumbnail
原來有人了解我~ 總是覺得別人不瞭解自己,總是被說想太多、太敏感,但也不知道自己是哪邊不對勁,要解釋也不知從何說起,然後也常常被自己翻騰的想法和情緒搞的不懂自己,於是乎這本書的出現,完全寫出想太多的人的辛酸,作者叫我們這些外太空來的人—「大腦多向思考者」。
Thumbnail
原來有人了解我~ 總是覺得別人不瞭解自己,總是被說想太多、太敏感,但也不知道自己是哪邊不對勁,要解釋也不知從何說起,然後也常常被自己翻騰的想法和情緒搞的不懂自己,於是乎這本書的出現,完全寫出想太多的人的辛酸,作者叫我們這些外太空來的人—「大腦多向思考者」。
Thumbnail
常與大部分的社會意見分歧,不自覺會認為"自己是否符合?" 在"自問自答"的過程裡,被情緒擱淺了,動彈不得, 其實只是因為我把"重心"放錯了... 我需要輪流讓"不同情緒面向的自己"釋放出來, 用"好奇心"去看待自己。
Thumbnail
常與大部分的社會意見分歧,不自覺會認為"自己是否符合?" 在"自問自答"的過程裡,被情緒擱淺了,動彈不得, 其實只是因為我把"重心"放錯了... 我需要輪流讓"不同情緒面向的自己"釋放出來, 用"好奇心"去看待自己。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