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不是太差了?」
「這樣做會不會被討厭?」
「是不是我又搞砸了?」
「我真的可以承擔這個角色嗎?」
有時候,你還沒開口,腦中就已經吵成一片。
明明只是被主管問了個進度,還沒回答,腦袋裡卻像打開了好幾個分頁,一起冒出自我批評、自我懷疑、他人視角、完美標準,像好幾個版本的你在你腦裡爭吵。
你突然變得很累。你想冷靜思考,但心裡好像沒有一個「真正的自己」可以做決定。
你想了一堆,但你開始懷疑:這些真的是我的想法嗎?

🧠 第一層:腦中有聲音,不代表都是「你」的聲音
我們常說「我覺得…」「我想…」,但其實這些想法,很多時候不是當下的你產出的。
它們像錄音帶一樣,在你壓力大、焦慮升溫時自動播放——
- 那是以前主管罵過你的語氣。
- 那是你爸媽總說的「不要出錯」。
- 那是你某次失敗後偷偷記住的「我不夠好」。
我們以為這些聲音是我們的直覺,但其實,它們是經驗、恐懼、期待、比較的混合體。
久了,你甚至分不出什麼是真正的自己,什麼是長年積累的雜音。
🔍 第二層:你想到的,不一定是你選擇相信的
想法很多,但不是每個都該被相信。就像天氣變化,雲層會來,但不代表每一片雲都要下雨。
腦中浮現「我做不好」,不代表你真的做不好。
出現「他們一定討厭我」,也不代表事實如此。
你可以對這些聲音說:「我聽見你了,但我還沒決定要不要聽你的。」
想法,是可以被質疑的;你,是可以選擇立場的。
💡 第三層:分化想法,是從「被念頭困住」到「成為想法的主人」
我有位朋友,有天說出他內心的一句話:
「我以前一直以為自己很不行,後來才發現,那句話是我爸從小就對我說的,我卻一直沒問過自己,相不相信這是真的。」
這句話像是敲醒了一盞燈。
很多時候,我們不是被事實困住,而是被一個從來沒被檢查過的想法困住。
分化,不是叫你否定一切,而是讓你開始有空間去選擇——
什麼該留?什麼該放?什麼只是舊時代的回音,什麼才是此刻的你要相信的東西。
🛠 第四層:怎麼開始「分化想法」?三個實用練習
1. 把想法寫下來,讓它「離開腦袋」
當你腦中浮現「我好爛」,請寫成:
👉「我剛剛腦中出現一個『我好爛』的想法。」
這麼做,就像把一團烏雲從腦中拿出來放在桌上,你會發現它不再那麼可怕,也更容易看清楚它的形狀。
2. 問它:「你從哪來的?你是在保護我嗎?」
想法之所以會出現,往往是想幫你「避免再受傷」。
「不要出頭」的想法,也許是在保護你別再被批評; 「你不夠好」的聲音,可能是過去被否定後形成的警報器。
👉 你可以問它:「謝謝你提醒我,但我現在真的需要你嗎?」
3. 問自己:「我想選擇相信哪一個版本的自己?」
你可以同時有兩個想法:
- 「我怕會做錯」和
- 「我想試著相信自己一次。」
你不用馬上壓過那個怕的自己,但你可以練習多站在支持自己的那一邊。
👉 問問自己:「哪個想法,是我希望活出來的我?」
🎯 結語:不是最吵的聲音才是真的
你不是腦中最兇的那個聲音,也不是最會挑剔的那個評論家。
你,是能聽見這些聲音後,停下來問:「那我自己怎麼想?」的人。
想法很多是正常的,我們每一天都會有無數對話在腦中上演。
但那不是你失控的證明,而是你可以開始選擇立場的機會。
下次當你又陷入「我是不是又搞砸了?」的念頭時,請慢下來、問問自己:
「這個聲音,是誰的?」
「我要讓它代表我嗎?」
「我,想用什麼樣的態度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