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想知道為什麼要活著
每天看似重複的日子,我一直很想知道到底為什麼要活著(可能因為我INFJ+天秤🤭),如果沒有目的的活著,雖然我不會自S,但也不需要珍惜時間和生命吧。生物終有一死,所以活著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生物的角度來說需要傳宗接代,但醫療進步和長壽,地球根本負荷不了這麼多人類;從家庭角度,少了我,全家一開始可能有點不習慣,但我很確定1.2年後大家都會好好的生活;從金錢角度,我確實也沒有大能耐讓未來100年後代暴富;那我應該只能從貢獻角度切入,什麼叫貢獻?多大的貢獻為有效?
以上哲學問題,W當然都沒有思考過,也沒興趣,但我認為這本書的一些正面態度還是挺不錯的,能在自我懷疑的時候支撐一下,度過不確定感👍
這本書推薦給已經30+以上的朋友,因為第一章就在講「中年掙扎」(?!)
追求向上人生
我最喜歡的7句話分享:
你最重要的工作永遠在前方等著
工作到了一個年資,熱情漸漸消退,似乎不上不下的薪水,不用像剛進公司的年輕人拚了命的工作,也有足夠經驗應付公司,公司內的宮鬥戲碼也早已習慣,好像內心沒有什麼波瀾了。這句話用來提醒自己,對我來說蠻受用的,也是這本書強調的「向上心態」核心概念,不期待的人生,就沒有值得期待的未來可能性,先相信會有更重要的工作在前方,才能提起對生活的熱情,持續累積自己的能力,因為那個重要的工作隨時會來到。(這裡)指的工作不只是公司的工作,而是人生的價值擴展)
人生對我有何期待
我最愛問W的問題就是-人為什麼要活著?
這本書很好的回答了我的問題,「不要只問我對人生有什麼期待,應該思考人生對我有何期待」,只要反向思考,就能對人生抱持開放的態度,一場冒險旅程,應該是期待每個小驚喜的瞬間。
人生的前三分之二.是為最後三分之一做準備
雖然很多人都說不要被社會框架限制,但當自己到了那個年紀還是會焦慮,加上社群的影響,25歲收入上億什麼的,總是很著急。提醒自己花開自有時,先定義自己想要什麼人生,讓自己適時開花,那些比較還是少看好了(笑
可以投降或是投入
書中用很多生命鬥士的故事說明,人生遭逢巨變,可以選擇投降,但他們都選擇投入,活得比之前更積極,甚至覺得事故之後的人生更快樂,用生命去幫助更多人,這也是向上人生很重要的一環「先付出,後獲得」
人生絕對是使命,而非只是事業
台灣人尤其喜歡創業與賺錢,但到了退休年紀卻罹患憂鬱症,我爸爸就是其中一員,打了大半輩子的江山,以前每天工作10小時以上,也因為創業有成,能算提前退休,但人生後半段幾乎什麼都不剩,財富、親情、友情都沒了,只有自我安慰和無人理解的孤單。
在刺激和反應之間,有個空間。我們在那空間裡,有選擇回應的自由及力量。
接下來是親子類。孩子的中樞神經還沒發展完全,有時不能控制情緒是很正常的,父母的工作就是要教他們怎麼處理情緒,處理的方法是什麼?這句話我覺得很適合跟孩子分享,常以為刺激來了就要馬上反應炸毛,其實那中間還有一個小空間,那個就是我們選擇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的空間。
善用你的智慧和主動性
每次問孩子問題,最順口的回答就是「不知道」,回答久了好像不知道也沒關係,反正總有人會幫他解決吧。當然我們都希望孩子成為能解決問題的人,這句話是柯維家常告訴孩子的,讓他相信自己已經有內在力量去處理問題的,只在於自己要不要使用。
大思想家的晚年
史帝芬柯維,晚年受失智症所困,那曾經具有影響力、讓人受啟發的管理思想家,也躲不過疾病的殘酷,後期甚至不太說話了,最後因為做少數還能維持的興趣-騎腳踏車,不幸跌倒腦中溢血狀況而離世。
很難想像大半輩子用演講與思想影響他人生命的傳奇,到晚年記憶紊亂、口語不清,內心的沮喪和痛苦多麼巨大。
For W
穩定的生活,會讓我們急於思考下一步,又因為年紀、上有老下有小家庭關係,遲遲不敢輕易做出變化。然後又妥協於現狀、表面的安穩,但其實內心又明白,這是一種危險平衡的狀態,一不注意就會打破平衡,屆時未準備好的下一步就是致命傷。這樣的狀態這幾年一直循環重複。
讀完這本書覺得,先付出後獲得。